查看完整版本: [-- 黄土地上铸丰碑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2001年06月 -> 黄土地上铸丰碑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江绍高 2001-06-30 00:00

黄土地上铸丰碑

第5版(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特刊)
专栏:七一漫笔

  黄土地上铸丰碑
江绍高
喀麦隆一位教授前不久在他的著作《世界之书——中国探访》中写道:“由于进行了农村改革,中国创造了奇迹,仅以7%的世界耕地养活了13亿人口,即20%的世界人口。”
  一个外国人看中国,由衷地发出赞叹。在黄土地上铸造出如此丰碑,这的确是一个奇迹!
  试想,这么少的耕地,这么多的人口,光养活就是一道世界级的难题。然而共产党领导人民,一心救中国。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领导核心的带领下,把一个“极贫”、“极弱”的旧中国,建设成为今天这样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的国家,广大农民走上全面建设小康的道路,这不是人间奇迹么!
  其实,早在井冈山斗争掀起土地革命风暴时,中国共产党人就和“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1928年井冈山的《土地法》是我们党领导农民实行土地改革的第一次尝试,说明中国革命的军事斗争同土地革命是分不开的。到了1947年,中共中央批准公布的《中国土地法大纲》,则是一个彻底反封建的土地革命纲领,对推动解放区土改运动有着重要意义。
  新中国所继承的是一个十分落后、千疮百孔的烂摊子,生产萎缩,民生困苦。1949年粮食产量1亿1千万吨。农业的恢复是一切部门恢复的基础,没有饭吃,何谈其他?1950年6月,共和国颁布了《土地改革法》,总则就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土地改革使农业生产力大解放,做梦都想着土地的雇农和贫下中农,如今有了土地,谁不欢天喜地!他们买家畜,添农具,修水利,掀起农业生产的高潮。农业合作化后,在农村集体经济的基础上,农业生产力有了相当的提高。但由于人民公社的体制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比较缓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个伟大的转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受到极大的重视。党中央总结了凤阳小岗村的经验和各地农民的创造,在农村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是农村生产关系的一次大调整,受到农民的由衷拥护,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见效之快是人们没有预想到的,许多地方一年见效,粮食产量、农民收入大幅增长,甚至翻番。到1999年,粮食产量突破5亿吨。
  如今的农村,土地的文章越做越新。广大农民生产的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出来,于是就有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有效途径:农工贸一条龙,农科教一体化,公司+基地+农户,形成规模,加快了农业现代化步伐。
  在革命战争年代,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事关革命事业的成败;今天,我们党进一步指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我们坚信,有党中央高瞻远瞩和正确决策,在中国的黄土地上,一定会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


查看完整版本: [-- 黄土地上铸丰碑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