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让农村金融血脉畅通——福建省南平市创新农村金融机制的调查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2002年09月 -> 让农村金融血脉畅通——福建省南平市创新农村金融机制的调查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林军 江宝章 2002-09-30 00:00

让农村金融血脉畅通——福建省南平市创新农村金融机制的调查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经济观察

  让农村金融血脉畅通
  ——福建省南平市创新农村金融机制的调查
  林军 江宝章
  笔者最近走访了福建南平市农村,惊喜地发现,这里金融血脉畅通,一派生机勃勃景象。三三两两的农民手持信用证,非常方便地从信用社贷取所需的生产资金。
  农村金融机制要创新
  长期以来,南平市农村及县域经济严重“供血不足”。“九五”期间,南平市农村存款总额为79.87亿元,而同期农业贷款总额却仅有18.53亿元,只占农村存款的23.2%。大量的农村资金通过邮政储蓄、商业银行等多条渠道被“抽”走,仅“九五”期间南平市就有60多亿元农村资金被转移到城市。
  与此同时,作为支农主力军的农信社也陷入了资本运作的困境。一方面大量农村资金外流使农信社吸纳农村闲散资金的渠道和力度弱化,造成农民“贷款难”。有关资料显示,近两年南平市农村信用社年存款增幅逐年减缓,农村资金每年至少被分流3000万元以上,信用社的存款净增额度大大低于农村生产资金的需求;另一方面,农村社会金融信用环境差,不良贷款居高不下,使得信用社对农户贷款的发放产生恐惧心理,造成农村信用社“难贷款”。去年一年,南平市农信社依法提起诉讼的债权金额达9725万元,虽然都胜诉,但最终依靠法院收回的仅3500万元,而为此垫付的诉讼费则高达550万元。
  面对这种现状,“实力不足、个头矮小”的农信社要想重新使农村金融血脉畅通,真正扛起支援“三农”发展的大梁,就必须在金融风险防范机制创新上寻找突破口。
  风险防范诚信为本
  如何解决农民“贷款难”、农信社“难贷款”?今年初,南平市委市政府、农信社、金融主管部门通过多次磋商,终于就建立金融风险防范机制达成共识:农民以信用担保融资,农信社以信用作为风险防范机制;守信的人以较小成本获取较大利益,不守信的人将为背信付出代价;以诚信和资本的有机结合,最终实现农信社和农民“双赢”。
  接着,一系列相应措施随之出台:
市政府制定了引导资金流向、降低抵押登记成本、减轻信用社税费改革负担、制止逃废信用社债务等若干规定,为农信社创造改革和发展的优质环境。
  大力开展创建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活动,建立信用评定制度。各地农信社依据农户个人品质和还款记录、生产经营活动的主要内容、经营项目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四个方面,确定农户的信用等级并张榜公布,对符合条件的农户核发小额信用贷款证。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采取“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办法,在授信有效期内需要贷款时,只需凭贷款证随时可取款或转账,无须附加其他条件。
  向镇(乡)、村派驻金融助理。从基层农信社中选派优秀主任和信贷员担任乡镇长及村主任金融助理,开展农村金融业务及金融法规宣传,在政府和农信社之间建起信息平台,让农信社在建设诚信农村中发挥主体作用。目前南平市已向113个乡(镇)和77个村派驻金融助理,全面提升农信社支农水平。
  此外,南平市还通过下派科技特派员、流通助理和村支书,在帮助农民发展生产和抓好党建的同时,努力培育诚信文化,把优化农村信用环境与建设农村先进文化、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构筑农村金融信用体系。
  诚信效应
  初秋时节,笔者在浦城县九牧镇采访时见到正在烈日下劳动的吴墩村村民王书桂。他开心地对记者说:“以前贷款比登天还难。现在好了,有了小额信用贷款证,我向镇信用社贷款2万元种起了槟榔芋,5亩地年收入1万多元。如今不但还清了旧债,还盖了小洋房。”在九牧村的竹山上,村民祝紫珠指着身后茂密的竹林满意地说:“现在有了信用证,什么时候要买肥料了,就到信用社那儿取钱,很方便,我这竹山因为肥足多赚了一倍。”
  浦城县九牧镇是全市惟一的信用乡镇,全镇2725户农民,390多户拥有信用证,现有贷款总额1000多万元,其中支农贷款近90%。
  小额信用贷款业务的开展,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也优化了农村社会的信用环境。如今,讲诚信成了一种风尚,拥有信用证成了一种光荣。政和县铁山镇高林村农户汤昌涛,1986年贷款2000元发展种养业,因种养失败贷款未还。今年5月该村试点评定信用村,为了翁婿同时评上信用户,汤昌涛的女婿主动帮岳父分三次归还了2000元贷款。人行南平市中心支行统计数字显示,截至6月末,全市共收回不良贷款123万元,收回陈欠贷款7414万元,落实悬空债务178万元。全省信贷资产最好单位延平区王台镇的存款比去年增加了579万元,不良贷款只占1.06%,支农贷款1237万元,同比增加451万元。
  人民银行南平中心支行副行长陈敏说:“诚信的效应促进了农信社强身壮体,也加大了农信社支农力度,初步实现了‘双赢’。今年上半年,南平全市农信社的各项存款比年初增加了13590万元,不良贷款率下降了2.12个百分点,支农贷款余额120798万元,比上年增加17371万元。”
  诚信体系的建设,解决了农民“贷款难”的瓶颈问题,有效地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武夷山市星村镇曹墩村60%以上的村民从事武夷岩茶的加工销售,380户农户有354户被授予信用户,今年已获得信用贷款63万元,预计全村年产值可达1000万元,村民人均净收入可望达到3000元,比上年增加500多元。
  截至6月末,南平市已评定60个信用村、1个信用镇,培育信用贷款户81336户,比上年增长47.1%;有88个信用社开办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业务,占信用社总数的80%,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余额达7846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90%,农户贷款面达14.6%。上半年,南平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8%,增幅居全省之首。
  目前南平市已初步形成政府领导、部门联动、社企配合、村组响应的综合推进、良性互动的农村社会信用格局。


查看完整版本: [-- 让农村金融血脉畅通——福建省南平市创新农村金融机制的调查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