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欧洲仍有“粉红”阵地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2002年09月 -> 欧洲仍有“粉红”阵地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史宗星 2002-09-30 00:00

欧洲仍有“粉红”阵地

第7版(国际)
专栏:国际随笔

  欧洲仍有“粉红”阵地
史宗星
  9月24日傍晚,伦敦唐宁街10号门口。布莱尔首相高兴地迎接一位客人——刚在大选中获胜连任的德国总理施罗德。两人共进晚餐,进行了两小时的交谈。英国首相府发言人说,气氛是“轻松和热烈”的。
  不管是布莱尔还是施罗德,那一天其实都非常忙,用“百忙”形容并不为过。德国大选揭晓还不到40个小时,大量要务急需施罗德亲自处理;布莱尔更是忙得团团转,当天上午,政府公布了伊拉克威胁世界安全的“证据”,他一早就去了工党总部,随后又赶到议会参加伊拉克问题紧急辩论。两人都公务缠身,却急着要共进晚餐,这究竟是为什么?
  英国官方发言人拒绝透露双方的交谈内容,搞得媒体纷纷猜测。有的说,施罗德是来请布莱尔帮助修补德美关系,因为在最近的大选中,他发表了反对美国对伊动武的言论,德国司法部长在一次讲话中又把布什和希特勒相提并论,惹得“山姆大叔”极为恼火。而布莱尔是最能与布什说上话的人,请他帮忙最合适不过了。有的则说,他俩谈了伊拉克问题,布莱尔试图说服施罗德支持美英对伊采取军事行动。
  这些猜测不能说没有根据,两人的交谈肯定涉及眼下的热点话题。但有分析人士认为,这顿饭的意义可能不止于此。德国大选揭晓后,施罗德异常兴奋,有“死里逃生”的感觉,布莱尔也振奋不已。布莱尔要为施罗德庆贺一番,当然也谈些共同关心的事,这恐怕才是这顿晚饭更深一层的意义。
  施罗德是德国社民党领袖,布莱尔是英国工党的党魁,两党的名称虽不相同,但都主张走中间偏左的“第三条道路”。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先是布莱尔上台,施罗德随后也大权在握,左翼政党在欧洲的14个国家单独执政或参加了联合政府,当时的欧洲被舆论称作“粉红色的欧洲”。然而,从2000年开始,形势起了变化。最初是在奥地利,接着又在意大利、丹麦、葡萄牙、荷兰和法国等国,左翼政党相继失去执政地位。“欧洲在向右转!”一时间,类似的评说不绝于耳。
  作为“第三条道路”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布莱尔虽公开不说,但内心非常急。如果施罗德的社民党在大选中败下阵来,如果瑞典社民党也吃了败仗,那么,欧洲的“粉红色”阵地岂不只剩下孤立的英伦三岛了吗?况且,这股潮流难免冲击英国,到2005年英国大选时,布莱尔的工党能否继续执政将是个问号。
  在最近的两场大选中,瑞典社民党继续执政,施罗德和菲舍尔的“红绿联盟”也在德国获胜。对布莱尔来说,这当然是好消息,让他有“一块石头落了地”的感觉。
  世界上有许多事总是“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尤其在西方世界,持不同主张的政党上台下台是常有之事,原因也多种多样。有时是受某种思潮的影响,有时是政党本身的政策出现失误,有的是“钟摆效应”在起作用。比如:右翼执政久了,选民产生厌烦情绪,于是就给左翼一个机会;反之,左翼当政久了,选民便会把选票投给右翼。
  左翼势力在欧洲式微是个不争的事实,但说“欧洲将成为右派的天下”却为时尚早。毕竟英、德是两个最有分量的欧洲国家,即使瑞典,在北欧也颇具影响。这三国继续由左翼执掌,仍构成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但是,不管在朝的还是下野的,左翼政党无不面临自我调整和锐意改革的重任。
  欧洲左翼当初能壮大到那样的程度,靠的是锐意改革。就拿布莱尔为例,正是他的“新工党,新英国”理念使工党打了个“翻身仗”。而今后要巩固执政基础,同样得靠改革。世界在变,变化非常迅速,欧洲左翼政党只有跟得上形势才能赢得选民的支持,保住“粉红”阵地。


查看完整版本: [-- 欧洲仍有“粉红”阵地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