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求知与拼搏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2002年10月 -> 求知与拼搏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薛原 2002-10-31 00:00

求知与拼搏

第7版(国际·体育)
专栏:

  求知与拼搏
  本报记者薛原
  被视为象牙塔的大学校园,在残疾人眼中,曾经高不可攀。如今,在参加远南运动会的中国运动员中,已经有不少人迈进了大学校园。他们的人生,由此多了一分光彩。
  获得男子跳高F46级冠军的吴燕聪,1997年就从福州大学财经专业毕业,他是福建省的第一个残疾人大学生。大学毕业后,他考上了国家公务员,现在漳州市残联工作,主要负责宣传、文化、体育方面的工作。“我本人就是国家政策的受益者”,失去右臂的吴燕聪说。因为自己的经历,吴燕聪对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也有自己的想法。作为个体的受益者,吴燕聪正用自己的能力回馈社会,积极地为残疾人群体服务。
  南京大学新闻专业四年级学生的盲人运动员孙海涛,已经被保送上了本校的研究生。“四年前,南大录取我也是冒了风险的,”孙海涛说,“残疾人在大学校园里的生活、学习、训练等问题怎么解决,当时谁都没底儿。”如今四年过去,孙海涛每年都在健全人全国大学生比赛中为学校拿回铅球金牌,他也早已习惯了校园生活,“上午上课,下午训练,和大家一样。”而孙海涛感触最深的是,这两年,人们对残疾人的认知程度有了很大改观,“一切都更方便了。”
  进入北京体育大学运动系的汪涓,已经将残疾人体育工作定为今后的人生目标。她说,北京体育大学已经开设了残疾人体育专业的研究生课程,她还想继续深造。
  中国残联体育处处长赵素京向记者介绍说,天津体育学院和沈阳体育学院已经先后开设了残疾人体育专业,包括运动训练和残疾人特殊教育两个部分,前者主要针对残疾人运动员,后者则面向有志于从事残疾人事业的健全人。对残疾人学生,两所学院在学费等方面都给予了特别减免。现在的远南代表队中,就有数位运动员出自这两所学院。赵素京说:“高校为残疾人提供了较好的保障,对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很有帮助,使他们今后的生活、就业也增添了砝码。现在,有不少运动员希望通过这条途径进入大学。”
  懂得求知与拼搏,即便是在残疾人的面前,也有一条通途。
(本报釜山10月30日电)


查看完整版本: [-- 求知与拼搏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