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袁桂所:观古井测地震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2002年01月 -> 袁桂所:观古井测地震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武卫政 2002-01-30 00:00

袁桂所:观古井测地震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人生舞台

  邢台大地震时,当地一口古井曾有前兆。三十六年来,经历过那次地震的袁桂所,每天都要观测这口古井,总结出了根据井水变化预报地震的规律,并对多次地震提出了预报意见——
  袁桂所:观古井测地震
  本报记者 武卫政
  1966年3月8日,河北邢台大地震,隆尧县是震中,居民生命财产损失惨重。2002年1月25日,记者来到了当时的震区马栏村,除了一口古井,当年地震的遗迹荡然无存。古井边的石碑上记录着36年前地震的一些预兆:震前3日,井水暴升,水中似大鱼游腾;临震,井水外溢,发出浓烈的硫磺气味;震时,井喷水柱高4米,持续6小时,涌出泥沙300余立方米,一条裂缝从井边穿过;震后,井水由苦变甜。
  这口井现在已成了隆尧一宝,井口上方覆盖着一层木板,环井盖起一座封闭式的亭子,井水虽甜,却不让村民饮用。它难道是仅供人凭吊的历史文物?不,应该说它是地震预报的实验室。36年来,有一个人始终呵护着它,每天观测好几次井水的变化,从中总结预报地震的规律。他就是马栏村村民,今年62岁的袁桂所。
  邢台大地震中,马栏村死伤人数众多,袁桂所的6位亲人被砸死,自己也被砸晕。当时全村哭声连天,时任民兵副连长的袁桂所从废墟中爬起来,迅速组织青壮年救人。震后,袁桂所忽然想起来,地震前几个月,村里井水老是冒泡,怎么打水井水也不干。这显然就是地震的前兆,自己怎么就想不到呢?
  1966年3月10日,周恩来总理到隆尧视察灾情。总理说,前人只给我们留下地震的记录,没有留下经验。这次地震付出了很大代价,必须从中取得经验。袁桂所把总理的这些话牢牢地记住了,当年3月12日,他开始观测井水变化,正式搞起了地震预报,从此每天不断,一直坚持到现在。
  袁桂所观井几天以后,就判断3月22日左右有一次大震,届时果如所言。由于预报及时,那一次地震虽是7.2级,群众损失很小。预报引起上级重视,按照县领导的指示,袁桂所在村里找了6个伙伴,成立了隆尧县第一个地震科研小组。当时,大家都是利用业余时间搞科研,辛苦一年,村里至多给记几分工,但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
  1967年,袁桂所在全国地震工作会议上宣讲了他的第一篇论文《地下水与地震》,并和著名科学家李四光交换了意见,李四光勉励他抓住地下水观测不放,把研究搞下去。袁桂所信心更足了,带着科研小组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先后对1968年河北任县永福庄5.1级地震群,1970年山东潍坊7.4级地震,1974年云南昭通7.1级地震,1975年辽宁海城7.4级地震,1976年唐山7.8级地震都提出不同程度的预报意见。
  1980年,袁桂所再找新人不容易了,就动员老伴、两个女儿和两个儿子一起观测,成立了家庭地震科研小组。近几年,子女们相继成家立业,老伴也家务缠身,日常观测和预报地震只能靠他一个人了。如今,袁桂所把自家的房子盖在古井附近。他给记者“传授”了根据井水变化预报地震的几条规律:井水冒泡泛花为地震前兆;以秒计算泛花起灭时间,再乘以0.5公里为震中距井里程;泛花大小反映震级,大花5级以上,中花4级,小花3级;井水泛花三五天后必有地震;泛花方位之反向即为震区方位。这一规律说起来简单,但却凝聚着袁桂所36年付出的多少心血啊!(附图片)
  题图:袁桂所(左一)在给青年人讲地震预报知识。


查看完整版本: [-- 袁桂所:观古井测地震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