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从《女起解》说到戏曲改革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2002年01月 -> 从《女起解》说到戏曲改革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若文 2002-01-31 00:00

从《女起解》说到戏曲改革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

  从《女起解》说到戏曲改革
  若文
  有一年,我观看了山西省晋剧团来京演出的《女起解》,至今不能忘怀。《女起解》原是观众最熟悉的京剧传统剧目之一。晋剧《女起解》若是照本移植,当然未尝不可,但晋剧团的同志却偏偏选择一条困难的道路。他们从人物性格出发,重新设计了全剧的总体构思和人物关系,在基本保留原有情节和唱腔的基础上,作了大胆的、独具匠心的修改,使这出家喻户晓的戏别开生面,使观众耳目为之一新。
  京剧《女起解》是唱功戏,虽然也注意人物的刻画,如苏三的多情柔弱,崇公道的善良风趣,但总的说来人物刻画较为表面。而晋剧《女起解》则不一样,将主人公的性格作深入的开掘,使之更加丰满和立体化。在剧中,崇公道一出场就以正直刚强、嫉恶如仇的性格引起观众的瞩目。他以为苏三真的谋杀亲夫,于是便鄙视她,谴责她,及至苏三诉说冤情缘由,他的情绪就逐渐变化,由鄙视到同情,由痛恨到怜爱,由怜爱而生收为义女之意。经过这样一改,京剧中那个叫苏三诉冤而时加劝慰的崇公道,一变为爱憎分明,具有强烈正义感的崇公道。然而,编导还不满足于此,接着,剧情陡然一转,进一步表现两人美好的内心世界。当崇公道提出要收苏三为义女时,观众想苏三定会欣然同意,不料苏三却婉拒。此时,不仅剧中的崇公道,就是观众也顿觉意外。原来她恐不能伸冤,难免一死而连累他。崇公道大为感动,愿以白发人送黑发人,为她收尸。至此,苏三才口称爹爹,父女抱头痛哭。这一对没有血缘关系的父女,这两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苦难的灵魂,终于互相更加理解。两颗善良的心灵碰撞出灿烂的火花。看到这里,观众禁不住潸然泪下。一出小戏,竟写得如此波澜曲折,跌宕生姿,人物性格鲜明突出,这实在是非常难得的。
  由此,我想到传统戏曲的改革。有些传统戏曲剧目由于受历史的局限,难免有不少封建糟粕,这就需要加以审慎、认真地修改,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使其焕发光彩。在修改时,应尽可能保留那些脍炙人口的唱段和精彩的身段甚至绝技。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在京剧改革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曾经说:“戏要不怕改,一改再改,甚至有个别地方改掉了觉得不合适,再改回来,也是可以的……我的经验,改一次总比较精炼一些,更符合剧情一些。”以他的代表剧目《贵妃醉酒》为例,在这出传统戏中,前辈老艺人有许多优美的表演,可也有一些色情的表演,如“诓驾”以后,杨玉环和两个太监的调笑当中,有一段暗示性的动作和表情。梅先生改的时候,首先明确了戏的主题是通过杨贵妃来表现古代宫廷贵妇人的抑郁、苦闷的心情。主题变了,全剧的表演也随之变化。还有“卧鱼”的身段,美则美矣,但原来目的性不明,成为单纯的技巧,经梅先生把“卧鱼”身段与嗅花动作结合起来,这一优美身段就有了目的性,成为表现杨贵妃空虚寂寞心情的有力一笔。这样,梅先生演出的《贵妃醉酒》无论在思想内容和艺术上都超过了他的前辈。
  传统戏曲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其中有相当部分被蒙上了历史的积尘。拭去尘垢,使明珠重放光彩;推陈出新,使传统戏曲焕发青春,是戏曲艺术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使命。


查看完整版本: [-- 从《女起解》说到戏曲改革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