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形成诚心诚意为民办事的好风尚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2002年02月 -> 形成诚心诚意为民办事的好风尚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张秋阳 2002-02-28 00:00

形成诚心诚意为民办事的好风尚

第9版(理论)
专栏:

  形成诚心诚意为民办事的好风尚
张秋阳
十五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密切联系群众,最重要的是要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诚心诚意为群众谋利益。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抓好抓实,才能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对人民群众的感情,形成诚心诚意为民谋事、为民办事的良好风尚。
  体察民情应提倡“六种方式”。好的方式、方法是掌握真实情况的前提和基础。一是蹲点的方式,解剖麻雀;二是对话的方式,沟通思想;三是包扶的方式,增进感情;四是联系点的方式,常来常往;五是交朋友的方式,设身处地;六是微服私访的方式,掌握实情。党员干部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是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基础。增进与群众的感情,必须到群众中去,察民情、访民意、听民声。只有心系群众,时刻把握群众的所需、所急、所忧、所虑,了解真实情况,掌握第一手材料,才能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了解真情,必须扎下去、沉到底,不能搞蜻蜓点水、走马观花。不仅要听会上的,也要听会下的;不仅要听干部的,也要听群众的;不仅要看“门面”和“窗口”,也要看“后院”和“角落”;不仅要了解正面的意见,也要了解和倾听反面的看法。
  了解民意应解决“四性问题”。了解人民意愿,反映人民意志,实现人民利益,是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践表明,了解群众意愿,顺应群众意愿,实现群众意愿,我们的事业就发展、就成功;忽视群众意愿,违背群众意愿,挫伤群众意愿,我们的工作就会遭受挫折,甚至导致失败。因此,在了解民意上必须增强主动性、自觉性,防止盲目性、片面性。解决“四性”问题的关键在于制度建设,用制度增强了解民意的主动性、自觉性,认真倾听群众呼声,对群众最关心、最期盼、最忧虑、最注目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决策时才会如实反映群众意愿,避免盲目性、片面性。
  集中民智应畅通“四条渠道”。一是采取切实措施,保障党章规定的党员民主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民主权利得到正确而充分的行使。尤其是各级党委主要领导要成为执行民主集中制的表率,胸怀全局,作风民主,多谋善断,做好团结协调工作,当班长不当家长,总揽而不包揽,果断而不武断,善于调动和发挥一班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拓宽党内民主渠道,加强党员对党内事务的了解和参与,把来自群众、来自基层、来自实践的经验集中起来,集思广益,改进工作。三是通过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机制,使人大、政府、政协、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推动人民民主的发展。四是运用各种载体和有效形式,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群众民主权利。集中民智的关键,是要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从而把我们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珍惜民力应坚持“三不原则”。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旺盛的积极性和巨大的创造力,关键是要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调动好、发挥好、保护好,这就要求必须珍惜民力。近些年来,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出现了不珍惜民力的问题,甚至还由此派生出形形色色的腐败案件,严重地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克服这类问题,应该坚持“三不”原则:一是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创新巧干,不摆花架子;二是高度珍惜人民的血汗钱,把钱用在刀刃上,集中力量办大事,不搞“政绩工程”;三是始终把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目标,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不搞“形象工程”。


查看完整版本: [-- 形成诚心诚意为民办事的好风尚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