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追求真理的一生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2002年02月 -> 追求真理的一生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张炯 2002-02-28 00:00

追求真理的一生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追求真理的一生
  张 炯
  蔡仪先生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和美学家,早期他还以蔡南冠的名字写过诗歌和小说。他一生勤谨治学,著作等身,尤以美学著作自成一家,还培养了许多学生。
  我最早听蔡先生的课还在1956—1957年。那时我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蔡先生在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这个所就设在北大哲学楼。因为1953年成立时就在北大,叫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后来才划归中国科学院。所以,文学研究所的学者有的就在北大兼课。当时正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学校就为不同学术观点的教授开设供学生选择的选修课。何其芳先生和吴组缃先生分别开“《红楼梦》研究”课,而蔡仪先生和朱光潜先生则分别开自己的“美学”课。1956年正是我国发生了美学大争论的一年。蔡先生和朱先生都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过阐述自己美学观点的文章。所以同学们都愿意去选听他们的课,希望进一步了解他们的美学思想。
  那时蔡先生不过四十多岁,高高的个子,瘦瘦的身材,在讲堂上十分严肃,他的口才不算好,但讲起课来,一句是一句,没有重复的话和废话,逻辑性非常严密。第一课就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除了阐明美是客观的,还提出他的另一个重要的美学观点:美即典型。由于是选修课,美学对于那时的我,显得太抽象,所以蔡先生和朱先生的课,我都只听了几个月,没有完全听完。一晃就到了1960年,我从北大毕业,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所长何其芳先生要我到文艺理论组参加蔡仪先生主编的《文学概论》的编写。于是从1960年9月到1964年初,我便一直在蔡仪先生领导下工作。他不仅是《文学概论》的主编,还是所领导小组的成员和文艺理论组组长。此外,他还兼任《文艺理论译丛》的主编和《文学评论》的编委。当时的文艺理论组人才济济,有王燎荧、王淑明、曹葆华、李传龙、柳鸣九、张国民、杨汉池、涂途、王善忠、章纪孝、于维洛等。《文学概论》编写组还从高等院校借调来楼栖、吕德申、李树谦、吕慧娟、王淑秧、胡经之、何国瑞等,阵容更见强大。我担任《文学概论》编写组的编委会秘书,协助蔡仪先生做些具体工作并列席编委会会议和有关的重要学术讨论会。这样,与蔡先生的接触就多起来,受到了他许多具体的教导,也渐渐加深了对他的了解。当时我父亲张白山也在文学研究所工作,所以蔡仪先生在我眼中就是父辈。我是很尊敬他的。对于年轻人,他是慈和的长者,但又是要求严格的领导。他的严谨的学风,使我们都受到熏陶。他又是一位原则性很强的共产党员。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他就加入共青团,从日本留学归国后,他在郭沫若领导的三厅工作,经冯乃超同志介绍加入了共产党。六十年代他虽然已是个大专家,但总是像普通党员那样遵守党的纪律,定期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时时检讨自己。在学术问题上,他总坚守自己认为正确的意见,不随便接受别人、乃至领导同志的看法。《文学概论》的提纲讨论过多次,不但编委会和编写组多次讨论,当时负责大学文科教材工作的中宣部副部长周扬还亲自召开多次会议,郭绍虞、朱光潜、王朝闻、林默涵、何其芳、杨晦、毛星、冯至、叶以群等名家都参加了讨论。《文学概论》虽是集体著作,但蔡仪先生作为主编还是按照自己的见解通改了一遍,花了他很多的时间。
  1966年3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组织“四清”工作队到北京门头沟的农村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蔡仪先生被任命为文学所工作队队长,我被任为副队长。我们一起率队到了门头沟。那时他已年近花甲,还是与我们一起准备到农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经过学习政策后,我们正要进驻农村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不多久,大大小小的领导都被“揪”出来了。蔡仪先生自难以幸免。他被戴上“三反分子”、“反动学术权威”等帽子,与何其芳等一起被批斗。不过,他对群众始终能够正确对待。叫他扫厕所也好,后来到“五七干校”叫他烧开水也好,他总是兢兢业业,把这些工作作为为人民服务的工作认真去完成。
  十年岁月就这么被荒废过去。要不是“文化大革命”,我相信蔡仪先生一定会写出大批的新著作。因为,在年龄上那正是他学术上走向成熟的黄金时代。“文化大革命”结束,蔡先生已年过古稀,令人惊奇的是他竟能焕发出学术青春,掀起了自己学术著述的又一次高潮。在他去世前的十多年间,他不但带出了大批硕士生和博士生,而且编辑《美学评林》,撰写《美学原理》和《新美学》等多卷力作。他先后带的学生中,像杜书瀛、钱竞、严昭柱、许明、王庆璠、毛崇杰等,如今也都成为文艺理论和美学方面的专家。
  蔡仪先生的一生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共产主义理想的一生,也是为自己的信念和理想奋斗不息的一生。他对人永远那么和蔼、善良、坦诚,而对于革命的原则,对于理论的是非,却决不含糊。他所主编的《文学概论》可以说集中表现了他的文艺理论的观点和成就,是新中国建立后摆脱苏联文艺学的模式,力图批判地吸取中外文论遗产并努力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建构中国化的科学文艺学的可贵尝试。出版后即被高教部定为大学文科教材,被广泛使用,影响不止一代的学人。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起,蔡仪先生就为建构自己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美学体系而努力。从《新艺术论》到《新美学》,他终于不断完善了自己的美学体系,为坚持和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美学界不管赞成不赞成他的观点,都不能不为他对于美学的热爱,对于真理的寻求所表现的执著,感到由衷的敬佩!遗憾的是天不假以年,他的《新美学》第三卷竟未能全部完成。他的身体一向很好,精力充沛,甚至不睡午觉。最后竟因轻度中风,住进医院染了感冒,又转为肺炎,遂至不起。我多次到医院去看望他,他总以为自己的病不至于怎么样,哪知道染了金球葡萄菌的肺炎,竟医治无效去世。这不仅是社科院文研所的重大损失,也是我国美学界的重大损失。
  所幸,他的夫人乔象钟先生把他的遗作包括《新美学》第三卷都整理出版了,现在又完成了他的传记。这是一本写得十分朴实的传记。她与蔡仪先生几十年共同生活,相濡以沫,以至亲至爱的视角去写蔡先生,不但帮助读者走近蔡先生,从而更好更深地了解蔡先生,而且她笔底的至情,也分外让我们感动。我相信,广大的读者一定会从这样的传记中,不但得到历史和人生的启迪,也会从蔡仪先生的治学生涯感受到一个正直的追求真理的学者的卓越的品格!
  (本文系《蔡仪传》序,该书已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


查看完整版本: [-- 追求真理的一生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