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磕头的悲哀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2002年02月 -> 磕头的悲哀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陈廷佑 2002-02-28 00:00

磕头的悲哀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磕头的悲哀
陈廷佑
如今电视频道多了,节目丰富了,热播不少皇帝戏、宫廷戏,正剧、戏说、搞笑,争奇斗异,各领风骚。观众在娱乐之余,也兼收以史鉴今之效。这些戏情节各异,人物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一个劲儿地磕头。里面的人物一个个“咕咚咕咚”往地上磕头,有单人磕、双人磕、多人甚至百人、千人磕,荧屏上但见这里“倒金山”,那里“倾玉柱”,煞是热闹。若把这些镜头剪辑在一起播放,像足球射门集锦一般,一定会十分有趣。但足球射门给人以美感,而磕头的动作再高雅,场面再壮观,我看了却总是感到一丝悲哀。
  磕头这个动作,不知是何年何月何人所发明:双膝跪地、双手抚地、前额碰地,本是个十分屈辱、猥琐,又有点儿自虐成分的动作。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便有了不平等。而磕头就是为了维护和强化不平等。儿女见爹娘、学生见老师、百姓见官、下级见上级、臣僚见皇上,都得磕头。从平民百姓到帝王将相,无人不磕;从婚丧嫁娶到国家大典,无事不磕;这个动作历经上千年演练升华,总结提高,形成了许多套数,装扮出几分庄严。像妇女缠足一样,磕头成了我们传统文化里最具封建腐臭、最泯灭人性光芒之陋端。
  缠足仅限妇女,而磕头却不分性别,一律照磕不误。还要讲究什么三跪九叩、神三鬼四、晨昏三叩首等等。磕头时心要诚,嘴里要念叨着,头也要碰出声响。试想一个人一生总要这样磕头,他怎么会有阳光般的心态,怎么会有想象力和创造力?一个习惯于给别人磕头的民族,又怎么能自立于世界而不被人欺侮?
  事实上这头磕了上千年,一直磕到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剪了辫子,才不再磕了。仅此一端,我们真该永远感谢孙中山先生,感谢所有令国人不再整天磕头的仁人志士。
  头是不磕了,但问题还在。因为磕头只是一个形式,其根源是磕头的文化。封建文化最核心的内容是维护“三纲五常”,倡导依附、臣服、顺从。正因如此,在不再磕头之后,鲁迅仍假“狂人”之口,道出封建礼教“吃人”的真谛。为什么说它“吃人”?因为它整个说教就是让人下跪,而且永远下跪,或者成为它的牺牲品,或者成为它的附庸和帮凶。为了消除这“吃人文化”,这才有了五四运动,有了共产党人。毛泽东及其战友们,以马列主义为武器,以革命手段对抗、清除、改造这封建文化,建立了新中国;新一代领导集体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迎来了这改革开放新时代。如今,中国人以从未有过的自信,风风光光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不磕头的感觉真好,而看古人磕头的感觉却好不起来。
  古人磕头,宣扬的是封建意识、威权意识,与当前我们倡导的现代意识、平等意识、民主意识,是格格不入的。为主动向人家表示臣服、忠诚、驯服,电视里时有跪在瓢泼大雨、冰天雪地或烈日骄阳下且长跪不起者,甚是可怜;还有被动磕的,则往往是先听到一声断喝:“跪下!”然后“咕咚”一声跪倒,顿时面如土色,浑身发抖,还要听候发落:轻则厉声训斥,重则鞭笞棒打,最倒霉的要“推出去斩了!”小命就算完了。无论属于主动还是被动,我是横竖看不出有什么美感,只有心疼和悲哀。频频展示这种丑陋的“国粹”,实无必要,而且于心何忍。莫非古人的膝盖不值钱,今天演员的膝盖也很廉价吗?或许是导演、编剧对磕头这个动作情有独钟,观众也有看磕头的癖好?我莫能解。
(附图片)
  徐鹏飞画


查看完整版本: [-- 磕头的悲哀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