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清凉山之光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2002年02月 -> 清凉山之光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俞律 2002-02-28 00:00

清凉山之光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

  清凉山之光
  俞 律
  清凉山是南京的风烟胜处。先前这里有火葬场,俗谓人死为“上清凉山”,于是有人说清凉山名声大是火葬场使然。其实非也!如今火葬场已经远迁,清凉山失去了哭泣的悲声,更突出了它的文艺色彩。
  这里的文艺色彩似乎是一千年前南唐时代形成的,当时在这里做皇帝的后主李煜把清凉山下的兴教寺扩建为石城清凉大道场,又在其中设了避暑离宫,是专供皇家消夏的所在。李煜是词人,在文学史上地位很高;音乐书画的影响也大。不过他在文艺创作时固然十分清醒,而作为皇帝却是睡着了的。后来赵匡胤征服南唐的理由就是“我卧榻旁边怎么能容忍别人酣睡呢?”用“酣睡”二字形容李后主真是幽默之至。现在李煜作为皇帝早已死了,而作为文艺家依然活着。
  到了清朝初年,书画家龚贤在清凉山筑半亩园,他在“金陵八家”中成就最高。据说他就隐居在这里的扫叶楼上,一不做官,二不发财,只画一张扫叶的老和尚像陪伴他。如果说李煜的文艺创作是皇帝的业余,龚贤则纯属专业,他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位大家。
  有人说,中国几千年历史,清凉山上就这么两个文艺名人放光,虽然刘禹锡《陋室铭》有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名言,但只有李、龚二位文艺大仙,还不能使清凉山文光长照的。
  此言极是,我们岂能仰仗古人的光彩涂抹今人的脸面,靠古人出风头是不光彩的。近些年来,南京一大批文艺家经常雅集于清凉山上,有做诗文的,有作书画的,创作出许多艺术品。
  明朝嘉靖年间在清凉山上建过崇正书院培养人才,如今在其旧址上的文艺家雅集,彩笔纷挥,在李煜、龚贤当年泼下的七彩上又添了一层浓厚的亮色。何况,今之文艺家一不藏深宫,二不隐山林,尽日磨炼于生活的热潮里,大家都应超越古人的。
  每一个活着的人都需要文艺之光的熏陶,它象征和平、文明和生机,像清凉山上永恒的绿!


查看完整版本: [-- 清凉山之光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