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李沟村苦心学纺织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47年11月 -> 李沟村苦心学纺织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1947-11-26 00:00

李沟村苦心学纺织

第2版()
专栏:

  李沟村苦心学纺织
李沟村是晋城的一个山村,由五个自然村组成,全村有三百四十八户,一千三百八十二口人,土地不多,其生活费用主要的要靠种植果木的收入。过去妇女不会纺织,换季十分困难,今年大家突破了各种困难,学会了纺织,全村都穿上了新衣服。她们学习纺织的经过:
    (一)四次要求
因穿衣困难粮食又少,也不能用粮换布,前年冬天,农会会员提出意见,要办纺织,大家来摊股金,每人出洋一百元,先在李沟村集了四千六百元,做了布机一架、纺车九辆,买了十斤棉花,叫妇女学纺线,但大家都没纺过,抽不出线来,本钱用完了,也没纺成线,只好停止不干。去年春天,大家又提第二次意见,要办纺织,这次会员多了,共集洋三万元,妇女也下了决心,有二、三十个人,都学会了纺线,但不会织,找不上老师,线变不成布。又停止了。第三次群众要求先找老师,这时合作社经理王通生,就四下找老师,一直找到六月,才算找到个老师。但这老师是个半把手,上到机上乾急织不出布,努力到秋收时,才把按上的三、四匹布对付织下来,这老师不用人说,自己也就推辞不干了。
秋收后,各家都收了些棉花,又四次要求再搞纺织,这次算是搞成了。怎样搞成的,全靠搬来了一股兵。
    (二)六趟搬兵
区联社在小东沟村开会布置纺织时说,土河住着不少孟县干部家属,大都会织布,那村没织布老师可请他们来教。他们听了很高兴,于是王通生同另一村干部就去土河请老师,但一提出来李沟村,那些干属们实次上山,人家嫌人地生疏不愿来。他们只好回来,和群众又研究了办法,先组织去慰问,并带有蔬菜等慰劳品,就这样隔一天一趟,隔一天一趟,慢慢熟惯了,第五趟才提出教织布的事,并保证人家来到李沟村,不论住房吃饭,油盐菜炭保证没有困难。这样干属们同意了,村干部又先回来准备了房子、面、菜,第二天全村干部、民兵、妇女、儿童和自卫队都出了村扛上红旗,打着锣鼓,排队欢迎,有的前去接行李,有的拿上铺盖,全村人象迎亲样的迎进了村,这六趟“搬兵”总算请来了老师。
    (三)五村分开
因为李沟的热烈欢迎和亲切优待,孟县干属受了感动,过了一夜,一早起来老贾便和他老婆召集所来的干属开会,征求大家的意见,谁也说没啥困难,谁也说愿意分开去,这个说要好好教人家妇女,那个说教不会就对不起人家,谈了一阵,老贾又提出分下去以后,你们十天半月到一块开一次会,互相谈谈,大家都满意,会后老贾就和李沟干部研究,按各自然村的情况,把来的四十几个干属分到李沟、后河、段峪、北岭、疙瘩坡五村去了。
到自然村以后,各村又是一番热烈的欢迎与招待。各村都召开全体妇女大会,进行动员,叫大家努力学习,又把木匠组织起来,赶作纺车和布机,准备大纺织。
    (四)百人学会
孟县干属下了决心去教,李沟妇女下了决心来学,好比是两股麻绳往一块扭,真合劲。教的好学的快,不上一月,各村都有几个人学会了。在教织布当中,孟县干属完全没有过去旧社会那种当老师的态度,她们一个一个都是耐心去教,和各村妇女在一起说笑着,如同亲姊妹一样,她们说:“一好合两好,你好我更好,”无形中形成一种“敬师爱徒”运动。老贾的儿媳妇,除教织布外,还教妇女识字,每天在机子上贴上三、五个生字,教妇女学认。老贾老婆更积极,除在李沟本村教了,还到北岭、疙瘩坡、段峪、后河去帮助工作。到了腊月,全村开会,总结一冬天纺妇增加到二百五十八名,八十三个妇女学会织布;纺线一千一百四十三斤,织布一万八千二百四十尺,冬季换季的大困难解决了,谁都知道这是孟县干属的功劳,过年时各家都给这些干属家送去白面、蔬菜、猪肉等……,送的太多,那家也吃不了。过了年,各村的纺织又是轰轰烈烈的搞开了,这次学会的就有一百多人了,那一家也是忙的不停。
    (五)千人换季
半年以后,李沟村大变了样,院院能织,人人会纺,仅今春统计,共织布两千余匹,段贾村最好,织布在九百匹以上,织出的布差不多和洋布一样。


查看完整版本: [-- 李沟村苦心学纺织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