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淡泊名利写绿洲——记再造秀美山川的模范实践者王明海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2002年04月 -> 淡泊名利写绿洲——记再造秀美山川的模范实践者王明海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王增海 殷耀 刘军 吴坤胜 2002-04-30 00:00

淡泊名利写绿洲——记再造秀美山川的模范实践者王明海

第1版(要 闻)
专栏:

  淡泊名利写绿洲
  ——记再造秀美山川的模范实践者王明海
  新华社记者 王增海 殷耀 刘军 本报记者 吴坤胜
  在我国八大沙漠之一的库布其沙漠腹地,有一片令人赏心悦目的人造绿洲——恩格贝,10万亩郁郁葱葱的林木宛若一条湛绿的腰带,将库布其沙漠拦腰斩断。创造这一人类治沙史上奇迹的人,是自费治沙的王明海和一批致力于遏制土地荒漠化的志愿者。
  争做商界巨贾与甘当治沙农民:他选择了后者
  王明海曾是鄂尔多斯羊绒集团的常务副总裁。1989年,集团为了应对企业原料供应紧张、发展后劲不足的挑战,花费12万元在恩格贝买下30万亩草场,打算在这里建设一个培育新品种绒山羊的基地。
  作为企业发展历程中开疆拓土的得力干将,王明海再一次身负重托,开赴恩格贝。谁知这一走,他与恩格贝、与沙漠结下了不解之缘。
  初到恩格贝,见多识广的王明海着实被吓了一跳:这哪里是什么“草场”,黄沙的魔掌早已抹掉了这里的每一丝绿色,原有的上百户牧民已被风沙迫迁他乡,可供王明海他们落脚的,是一处治沙站的“遗址”:一间黄沙半掩废弃的土坯房。
  王明海和20多名员工在沙漠上踏出了一行行脚印,在封锁流沙的草格里栽下一棵棵小树,在推沙造出的田地里撒下一把把草籽。
然而播下的草籽栽下的树苗,被风沙一次次吞噬!他们就一次次再栽,与凶顽的风沙展开生死之战。在这种较量中,金钱是必不可少的盾牌。上百万元资金的投入,仿佛涓涓细流渗入了饥渴已久的黄沙,换来的仅仅是黄沙初现点点嫩绿。
  1994年,就在王明海积劳成疾住进医院时,鄂尔多斯羊绒集团领导班子冷静决策:撤出恩格贝。对于企业经营来说,也许不失为一个正确的决策,而对于王明海,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当初,王明海踏进恩格贝沙漠后,就开始研究这片土地的历史,使他的肩上有了一种无法说清的沉重感:这里曾经也是河湖遍布、草木茂盛、野兽繁衍的地方,随着历朝历代的乱垦滥伐,如今的恩格贝已成了一处不毛之地。
  王明海清楚,这些历史旧账,是我们的祖先欠下大自然的。为了生存,为了繁衍,没有理由谴责生产还不发达的古人。可今天,我们有责任去为祖先偿还自然的旧账,为后代子孙造福。只要一代接一代人的不懈努力,恩格贝会成为一个充满生机的家园。
  大病痊愈后的王明海做出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决定:辞去待遇优厚的集团副总裁职务,自费承包治理恩格贝,一心一意治沙。消息传出,集团一片惊诧。集团总裁王林祥找他谈话:“看你身体已经累成这样了,还是回来干集团常务副总裁吧,并兼任集团所属的资产超亿元的东乔建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
  “沙迷心窍”的王明海还是选择了治沙。他以个人名义向鄂尔多斯羊绒集团承包恩格贝15年,并经原伊克昭盟公署批准成立恩格贝生态建设示范区,肩负起自费治理这一沙漠的沉重使命。
  产业开发沙漠与“愚公”种树治沙:他选择了前者辞职治沙的最初几年中,王明海的事业充满了艰辛,治沙资金捉襟见肘。他把自己过去积攒下的几十万元工资和奖金都扔到了无情无义的黄沙中。不够,又借贷了200多万元。
  王明海领着志愿者开始摸索“以洪治沙、以洪淤地、化害为利”的科学治沙之路。而缚住洪魔谈何容易。有一次,大家冒着风雨连续干了3个昼夜,累得精疲力竭,才把洪水围在仅几十厘米宽的沙坝内。正待喘息时,突然一处沙坝决堤,看着澄清的洪水奔涌而去,几天辛苦功亏一篑,不少人满腔怨怒、委屈无处发泄,坐在泥浆里泪流满面。
  承包之后起步的四五年里是恩格贝最艰难的岁月,恩格贝的员工经常连续十几个月发不出工资。有一年春节,王明海使尽浑身解数,想尽一切办法,借遍所有亲朋,大家还是被卡在了“年关”。那年春节,王明海只给大家每户发了两瓶老酒,给最困难的人家送去150块钱。
  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战,王明海他们在恩格贝南缘筑起一道宽40米、绵延20多公里的“沙漠长城”,在恩格贝示范区内建成了总蓄积量达300多万立方米的4个大水库,使沙漠里有了长年不断的水源,并淤澄出万亩海绵田,成了绿树、青草和庄稼的产床。除了在10万亩荒沙上种植了300多万株树木和300多万穴沙柳等灌木,他们还在洪水淤出的田地里种植蔬菜、瓜果、花卉、药材、沙野菜。
  新栽的果树迎风婆娑,培植的葡萄果实累累。他们利用沙漠里的自流泉开发矿泉水,引进孔雀、鸵鸟、火鸡、山鸡、珍珠鸡等特种养殖业,并利用恩格贝壮丽的景观发展沙漠生态旅游业。沙漠产业的滚动效益为恩格贝人提供了最起码的生存资金、发展资金和治沙资金,还通过向社会累计提供5000多只优质种山羊,带动了周边几十个乡镇的养殖业发展。
  王明海自豪地说:“恩格贝现在已经进入资金回收期,养殖业、旅游业和沙漠泉的开发等粗略算来1年已有上千万元的产值,利润可达100多万元。随着沙产业的壮大,这里的绿色会继续拓展,我们会得到更可观的经济效益。”
  再造秀美山川和造福子孙后代:他选择了两者
  从一个现代企业的副总裁到一个治沙的志愿者,生活的反差太大了。企业界的朋友们劝他“亡羊补牢”,全身而退。近几年,北京、上海、贵州等地的几家公司先后开出100万元至200万元的年薪请他帮忙搞企业,王明海都一一婉言谢绝。
  不理解王明海的人想不透其中的道理:为名?为利?还是脑子出了毛病?
  王明海说:“要说为名,我争的是大名,给中国人争一个脸面,因为每年都有不少外国友人到恩格贝植树。这地、这树、这草,是王明海自己的吗?我能把它带到哪里去?有些人说这里将来是我王明海儿孙的财富,那样我的儿孙就太没出息了。最多,我死后要一棵杨树做一副棺材,要一片土地埋我七尺之躯。这里的一切都是人类的,都是子孙的,但绝对不是我王明海儿孙的。”
  恩格贝绿了,绿得生机盎然。电通了、水通了、有线电视和固定、移动电话网通了,柏油路也修了。先前被风沙逼走的生态难民们又渐渐聚拢过来。绿荫深处办起了“沙漠酒家”、“绿洲快餐城”、“恩格贝民族饭店”……生活重新占领了这片土地。
  王明海说:“人在世界上并不是得到钱就什么都有了,事业的成就感并不是有钱就能买来的。我认定在这里治沙种树、开发沙漠产业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我要为西部人民治理沙漠、重塑秀美山川闯出一条路来。”
  王明海的精神首先感动了他身边的一批人,曾是内蒙古达拉特旗王爱召乡党委书记的王文清自告奋勇与王明海并肩治沙;原任杭锦旗政府办公室主任的杨文杰1994年底也辞去公职,投入到恩格贝的治沙事业中。目前,在恩格贝治沙的志愿者已增加到100多人。
  有人把恩格贝绿洲的精神实质概括为“恩格贝境界”。也许王明海和他的志愿者们并没有意识到这种境界,可他们十四年如一日在瀚海中实践着,“境界”就在他们植树、种草、治沙的日常工作中,在他们“半碗黄沙半碗米”的治沙生涯中升华。


查看完整版本: [-- 淡泊名利写绿洲——记再造秀美山川的模范实践者王明海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