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走近纳丁·戈迪默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2002年05月 -> 走近纳丁·戈迪默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李新烽 2002-05-31 00:00

走近纳丁·戈迪默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记者专访

走近纳丁·戈迪默
本报驻南非记者 李新烽
 南非一个艳阳天,记者如约来到黄金城一座普通寓所,走进一间书架林立的会客厅,与南非著名女作家、1991年诺贝尔文学奖荣膺者纳丁·戈迪默拉开话题。
  78岁的戈迪默是南非现代舞台上的一位杰出作家,撰写了13部长篇小说,200多篇短篇小说,200多篇散文。在种族隔离最黑暗的岁月,以反种族隔离为己任的她,尽管其著作在国内被禁,本人遭受迫害,但拒绝流亡国外。她成功地在其家中掩护非洲人国民大会成员安全转移,并出庭作证使该组织的22名成员免于死刑。戈迪默这位曼德拉心目中的女英雄被国际社会誉为“南非的良心”。
  中国读者大多认为戈迪默的作品以反种族歧视为主题,然而作家对此不以为然,强调自己在写作时从未刻意反对什么。“我9岁开始写作,因为对人生感到好奇,想解释生活与人性是怎么回事,这个指导思想一直贯穿着我的写作生涯。我生长在一个充满种族歧视的年代,这是我熟知的生活,我一直在写自己熟悉的事情。那些小说被人们称之为反种族歧视小说,其实小说只不过是真实反映了当时种族隔离时期的真实生活,反映了种族歧视的基本情况,也就自然反映出它是如何的残酷黑暗。我的确是一名反种族歧视的活动家,但不是一个反种族歧视的鼓动家,我从来都没有利用作家身份专门著书立说来宣传或鼓动什么。”
  戈迪默还以其早期的短篇小说为例,继续阐述自己的这一观点。那些短篇小说中的人物生活在种族压迫下,当然可以把这些作品称为反种族歧视小说。“自从我们国家赢得自由后,我又写了三部小说,这三部小说都是1994年以后出版的,可以称之为后种族隔离时代小说。很多人到现在还是当年种族隔离制度的受害者,人们虽步入一种新生活,但回想起来,一些情形无不令人感到惊奇。试想,如果把白人和黑人的社会地位颠倒过来,那种生活将无法想象。”
  谈及获奖时的情景,作家至今历历在目。她获奖的消息最早是一名瑞典记者通知她的,“那时我在美国,我回南非后,当时的总统德克勒克竟没有一个字的祝贺!世界上任何一位总统都会为自己国家出了诺贝尔奖得主而高兴,且不言我还是诺贝尔文学奖26年来获奖的第一位女作家,也是非洲第二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而我们国家的总统却没有祝贺,就是因为我反对种族隔离制度,又是非国大成员。”
  戈迪默表示,获诺贝尔文学奖并未对其文学创作产生任何影响。“我除了获诺贝尔奖外,还获得过其他一些奖项。但不管获什么奖,它们对你要创作的下一部作品不会有任何帮助。每创作一部新作品,你都需要找到恰当的方式来表达你要阐述的事物,如果我考虑到别人会说,戈迪默拿到诺贝尔奖了,这回写的书肯定很好,那我就干脆别想再写什么东西了。我从未专门设计让哪些人来读我的作品,也就是说,我从来没有要刻意迎合读者。”
  戈迪默虽未阅读过中国文学作品,但经常关注文学的交流问题。“我们现在都在讲全球化,而事实上,在经济、金融、贸易等领域的确发生了许多变化,全球化趋势迅猛。如果看一看文化方面,则现在代表的是美国文化中最低档次的那部分。不管你到什么地方,打开电视机,到处都是美国粗俗浅薄的闹剧,这种闹剧居然还被翻译成各种语言,差不多充斥了整个世界。另一方面,文学作品的翻译实在做得太差太少,对非西方文学的翻译如此,对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和介绍更是少得可怜。”
  握别这位著名作家,她平易近人的态度、正确对待名利的态度和严谨的创作态度在我的脑海里久久难以挥去;她活跃的思维、清晰的思路、深邃的思想不时给人以深层次的启迪。作为一位南非作家,她在不停地思考着自己身边的变化,自己祖国的变化,以及整个世界的变化,时刻准备着下一步的新创作。这种“不知老之将至”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是值得人们学习的。向她学习的,也许不仅仅是她的同龄人。(附图片)
  纳丁·戈迪默在接受记者采访。(李新烽摄)


查看完整版本: [-- 走近纳丁·戈迪默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