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草原的建设者——与时俱进的党支部书记廷·巴特尔先进事迹之三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2002年06月 -> 草原的建设者——与时俱进的党支部书记廷·巴特尔先进事迹之三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林治波 吴坤胜 2002-06-26 00:00

草原的建设者——与时俱进的党支部书记廷·巴特尔先进事迹之三

第6版(综合)
专栏:

草原的建设者
——与时俱进的党支部书记廷·巴特尔先进事迹之三
本报记者 林治波 吴坤胜
  廷·巴特尔是平凡的,黑红的脸庞,粗糙的双手,朴实的举止,与普通牧民没有两样;廷·巴特尔又是非凡的,在他的身上,有着普通牧民所不具备的素质:敏锐的头脑,长远的眼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紧跟时代的思想观念。
  他比别人更早地看到了草原生态面临的问题,看到了现行生产方式的弊端,看到了牧民生活方式的缺陷;更重要的是,他能够结合嘎查实际,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带领牧民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牧民致富并行不悖的路子。这对于一个文化不高的基层嘎查支书来说,是多么难能可贵!
  这一切,都根源于一个草原之子对草原母亲深挚的爱。
  廷·巴特尔,不仅是党的好干部,牧民的贴心人,也是一位新时代的草原建设者。
  “草原是我们的命根子,也是子孙后代的命根子”
  草原在逐渐沙化,这是草原人无法回避的严峻问题。
  1983年草畜承包后,由于牧民致富心切,过量养畜,草场超载,加之气候连年干旱,草原沙化日益严重。廷·巴特尔说:“草原生态不治理实在是不行了,要是再过十几年二十几年,这儿变成一片荒漠,我们怎么向子孙交代呢?!”焦虑之情,溢于言表。
  2000年底到2001年初,连刮几场沙尘暴,阿巴嘎旗许多地方沙进草退。廷·巴特尔的草场却因祸得福。他的草场牧草繁茂,从相邻嘎查刮来的浮土,被吸附在草根下,足有半尺厚。据专家介绍,沙地自然育生的表层浮土,1000年才积存一厘米左右。几场沙尘暴下来,廷·巴特尔的草场集大自然数千年所赐沃土于一刻,来年牧草的长势可想而知。可是,廷·巴特尔的心情不喜反悲,因为他知道,自己得到的好处恰恰来自人家的损失,怎么高兴得起来!如果不能遏制草原沙化的大趋势,那么沙化与贫困势必形成恶性循环。
  形势逼人。“过去的头号任务是计划生育,现在计划生育不难了,保护草原生态已成为今后的头等大事,草原是我们的命根子,也是子孙后代的命根子!”这是廷·巴特尔发出的呼吁。
  “拿出办法来,干出样子来”
  草原要保护,牧民要致富,这是一对矛盾。怎么解决呢?智慧的廷·巴特尔在两者之间找到了平衡点:改革现行的畜牧生产方式。他的方法是用围栏将草场分隔为六到八个区,其中四个区实行四季轮牧,一到两个区禁牧,一到两个区种植树木和青贮饲料。轮牧、禁牧可使大部分草场得到休养生息;种树有利于涵养水源,保护生态;种植青贮,则可以减少对牧草的消耗,为轮牧、禁牧提供条件。
  自从当了支书,廷·巴特尔就开始推广新的畜牧生产方式,逢人必说,逢会必讲,苦口婆心,不厌其烦。
  但改革从来就不会一帆风顺。建立围栏需要投资,有的牧民舍不得投资,把挣来的钱都缝在棉裤里,廷·巴特尔劝他们放手投资,以钱生钱;但牧民是很实际的,在见到效益之前,很难让他们积极行动起来。
  廷·巴特尔意识到,不仅要拿出办法来,还得干出样子来,让事实说话。他把自己承包的6000亩草场用围栏分为六个区,实行四季轮牧,外加种树、种青贮、打井、补播草籽,还在房后建起了暖棚,夏季种菜,冬季接羔。
  效果很快就出来了。原本是嘎查沙化最严重的草场,变成了全苏木最好的,牧草不仅够用,还有富余。草好,牛羊发育就好,膘情就好。别人家两头牛卖800元,廷·巴特尔家一头牛就卖了1200元。牛一般4岁开始生犊,每年只生1胎,而廷·巴特尔的牛3岁开始生犊,而且一年生两胎,年初、年底各1胎,一年下来37头牛竟生下52个犊。牧民们不敢相信,但事实就摆在面前。
  草好了,动物也多了。廷·巴特尔的草场上,出现了狐狸、狍子和獾,生态日益好转。事实比理论更能服人。牧民纷纷照着廷·巴特尔的样子干起来。新畜牧方式推广的结果,牧民年人均纯收入增加到3000多元,嘎查草原生态明显改善,防灾抗灾能力大大增强。
  在廷·巴特尔的影响下,嘎查的多种经营也逐步开展起来。富裕户樊海把自家的牲畜卖掉,成了养鱼专业户,使5000多亩草场得到保护。
  “蹄腿理论”和“植树专家”
  牧民们从新的畜牧方式中尝到了甜头,但廷·巴特尔并不满足,他又在考虑解决新的难题。
  萨如拉图亚嘎查的牲畜以绵羊为主。牧民的求富心理导致过量繁育羊羔,使草畜矛盾十分突出。怎么办?廷·巴特尔对羊和牛进行了比较:一般情况下,5只羊的售价与1头牛相等,但5只羊是20只蹄,1头牛只有4条腿,前者对草场的破坏显然更大。为此廷·巴特尔毅然进行牲畜结构调整,忍痛将自家的几百只羊处理掉,改养200余头牛。
  妻子不理解:“咱家的青贮、饲草每年可收几十万公斤,再养千八百只羊都没问题,为什么都卖掉了?”
  廷·巴特尔解释说:“咱家的饲料是没问题,但草原不堪重负,需要休养生息,我得给大家带个头。”
  从此,廷·巴特尔逢人就宣传他的“蹄腿理论”:“1000只小畜有4000只蹄,200头大畜有800条腿,收入一样,可哪个对草场破坏大呢?”他还补充说:“羊吃草根,四蹄刨草,牛不吃草根,吃饱了就趴在草地上倒嚼,还是养牛好。”
  已经从廷·巴特尔的建议中得到实惠的牧民,很快接受了他的“蹄腿理论”,纷纷卖羊买牛,嘎查牲畜结构逐步调整,牲畜数量不断压缩,而牧民收入却看涨,2000年嘎查人均纯收入上升到3800多元。到记者前去采访时,嘎查的羊已所剩无几了。
  为了种好树,他在自家院子附近建了一片苗圃试验地,凡是能弄到的树种,他都要试种一下。2000年,廷·巴特尔与妻子在河边按正常深度种植了1000余棵插条,在另一处又深埋种植了一片插条。天旱无雨,他却叮嘱妻子不要给树浇水,以便检验插条在原始状态下的生存能力。试验的结果,正常种植的插条几乎全部枯死,而深埋的插条全部成活,深埋插条从土下30厘米处生根,再往下的部分成了吸取水分的吸管儿。妻子埋怨他怪人做怪事,廷·巴特尔笑着说:“我亲自做过试验,心里有了谱,再向牧户推广时,不就避免了损失?自己损失点、累点,怕啥?”
  2001年春,旗林业局准备招标搞一个生态项目,廷·巴特尔听说后急忙前去争取。技术人员来嘎查一看吃了一惊:只见牧草过膝,满目青翠,黄柳、红柳、沙棘、爬地柏随处可见,沙地围封全面启动,植树造林初具规模;而相邻的另一个嘎查却是枯黄一片。旗林业局局长心里有数:资金投到萨如拉图亚嘎查不会打水漂。不久,两个黄柳采条基地、一个爬地柏基地,三个占地1.8万亩的项目区在萨如拉图亚嘎查落户了。
  “做新时代的新牧民”
  廷·巴特尔深知,改善牧民生活,不光要增加收入,还要丰富精神生活,养成文明风尚。他对记者说:“当年我刚到嘎查插队时,为了使自己像个牧民,故意把自己弄脏弄黑;现在反过来了,我这个当支书的,要带头做新时代的新牧民。”
  牧民豪爽好饮,但喝酒过量害了身体,误了事,还不文明。廷·巴特尔开始反对酗酒,自己带头戒酒,一有机会就宣传酗酒的危害。开始,遇到的阻力不小,特别是草畜承包后,有的牧民天天喝酒,还向廷·巴特尔叫板:“我又喝酒了,你怎么着?喝你家的酒了?”尽管如此,廷·巴特尔还是坚持不懈地反对酗酒,渐渐地,牧民被他的好心和诚意打动,听从了他的规劝。
  廷·巴特尔知道,除陋习与树新风要并举,两者相辅相成。他与支部成员商量决定,每月开一次嘎查牧民大会,会后举行交谊舞会。牧民不会跳,廷·巴特尔就领着妻子专程到苏木学了两个晚上,回来传授推广。后来又把舞会发展成晚会,开展演唱跳舞比赛、技巧展示、男女混合特技赛跑、击鼓传花等等,草原的夜晚不再寂寞,牧民之间的隔阂在娱乐中化解。
  廷·巴特尔把交税看得很重。有一年,得知有几户牧民没交税,他在牧民大会上宣布:“有几户没交税,再给几天宽限,还不交,就点名了。一上黑名单,以后的扶贫、救灾物资、草料都没你的份了!”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狠,廷·巴特尔的回答是:“不交税就是对国家不尽义务,都不交税,国家咋办?”尽管态度严厉,还是留有余地。一个没交税的牧民私下对他说:“没交税的有我,没点我的名,很给面子了,以后再也不这样了。”现在的萨如拉图亚嘎查,交税不用督促,牧民们都是提前一两个月主动交税。
  牧民不仅向国家纳税,也热心公益。只要有修路、植树等义务劳动,牧民都踊跃参加,有的牧民甚至全家上阵,以致廷·巴特尔不得不宣布:谁家不留人看管牛羊,要扣分!苏木拉长电、搞程控电话、建有线电视网等,萨如拉图亚嘎查的牧民自愿捐助了7万多元。功夫不负苦心人。当年生态条件差、贫困落后的萨如拉图亚嘎查,如今已变成了生态改善、文明富裕的嘎查。这与廷·巴特尔的辛勤努力密切相关。但他诚恳地对记者强调:“功劳决不是我一个人的,是大家的。许多人做得比我多,比我好,比如嘎查长那松陶克陶,他话不多,但干得多,贡献大。”
  “我不愿做都市里供人观赏的花卉/只愿做浑善达克沙地的一棵小草/为牧民遮挡一丝风寒/为草原增添一点绿色/为祖国大地减轻一点沙尘暴的袭扰……”
  这是廷·巴特尔写下的诗句,也是廷·巴特尔壮美人生的诠释,更是他扎根草原28年的真实写照。
  如今,廷·巴特尔正和萨如拉图亚嘎查的牧民兄弟一道,续写着大草原上更美丽的新诗篇。


查看完整版本: [-- 草原的建设者——与时俱进的党支部书记廷·巴特尔先进事迹之三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