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还”得山清水秀农民富——山西乡宁、吉县退耕还林纪实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2002年06月 -> “还”得山清水秀农民富——山西乡宁、吉县退耕还林纪实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潘岗 安洋 2002-06-27 00:00

“还”得山清水秀农民富——山西乡宁、吉县退耕还林纪实

第5版(国民经济)
专栏:退耕还林 利国利民

“还”得山清水秀农民富
——山西乡宁、吉县退耕还林纪实
本报记者 潘岗 安洋
  两年前,地处吕梁山南端的山西乡宁、吉县被列为退耕还林试点县。如今怎么样了?盛夏,记者来到这两个县采访,最突出的感觉是,一向干旱少雨、水土流失严重的乡宁、吉县,紧紧抓住退耕还林,建设生态经济大县,成果喜人。
  政策兑现:“农民种树再也用不着干部督促了”
  白草梁位于乡宁县城西南35公里的枣林乡。登上白草梁,只见山腰荒地上年前栽的刺槐、柠条已郁郁葱葱,山头退耕地上新栽的花椒也开始挂果。白草梁流域住有623户人家,2800口人。去年7月实施退耕还林,短短5个月,就还林、造林1.28万亩,其中花椒5000亩,油松、侧柏、刺槐等其它树木7000多亩。
  枣林乡白岭村刘占江家有5口人,20亩承包地,去年将17亩坡耕地退耕还林种花椒,去今两年领到补助粮食3400公斤,现金补助780元。按政策他还可领3年。记者问,那3年以后收入从哪儿来?刘占江毫不犹豫地说,那时花椒就接上来了。刘占江给记者算账:花椒3年挂果,5年进入盛果期。到时他家17亩花椒树每年可产花椒1000—1500公斤,即使按每公斤20元计,他家每年仅此收入就有2万—3万元。
  枣林村党支部书记贺东辉告诉记者,退耕还林实行退1亩坡耕地还3亩林,谁退耕,谁造林,谁管护,谁受益,农民的积极性很高,去年全村退耕860多亩,宜林荒山造林2000多亩。贺东辉说,“种花椒本来就比种粮食来钱,现在国家又给补贴。退1亩地一年补贴100公斤粮、20元钱,比农民种粮食收入还多。没有这个政策都在种,有了这个政策更爱种,农民种树,再也用不着干部去督促了。”
  枣林乡乡长张春龙介绍说,乡宁干旱少雨,在实施退耕还林中,乡上坚持把安排解决退耕农民生活和长远生计放在首位。从1992年起,他们就把花椒作为主导产业来发展,去年花椒市场收购价70元/公斤,全乡种花椒年收入万元以上的有10户,年收入5000元以上的有50户。群众从这些“先行者”身上看到了希望,进一步坚定了退耕还林的决心,保证了退耕还林顺利实施。去年以来,乡里又试验推广“三位一体”沼气工程,以进一步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记者点评:兑现政策是加快退耕还林工程的关键。乡宁县做到退耕还林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农民增收相结合,他们采取“户承包、村申请、乡组织、县管理”的办法,坚持“谁退耕,谁造林,谁管理,谁受益”,该补粮食的补粮食,该发现金的发现金,把各项优惠政策落实到户,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退耕还林的积极性。)
  林权明晰:“给儿孙留下树,这是生钱的”
  吉县车城乡柏坡底村委会羊尖村村民小组王振华,有承包地75亩。2000年退耕50亩,栽植生态经济兼用树种核桃2200株;宜林荒山造林400亩,全部种刺槐。有人给他算过一笔账,5年后每株核桃按10元计,他每年就可收入2万多元。
  听说记者要采访退耕还林,62岁的王振华有说不完的话:“国家这政策就是好。前年,我栽的2200多棵核桃树,今年已经挂果,五六年后就进入盛果期。一棵核桃树产的果最多卖过400元,你算算五六年后我的收入能有多少?按政策,荒山上栽的这400亩刺槐以后也是我家的。你想,我给自家栽树国家还给我补贴这么多钱,这树还可以留给儿孙,我还有啥理由不管好林!”
  老王老两口现在和他的二女儿一家一起生活。王振华说:“我常给娃说,我留钱给你们,钱总会花完,咱这山里人也没有多少钱;把这满坡的树给你们留下,这树是生钱的。只要你们好好管,不胡来,这往后的生活保你好过哩。”
  王振华说话底气十足,自有他的道理。应记者要求,他从箱底取出了《山西省退耕还林粮食供应、医教补助证》、《吉县退耕还林责任卡》、《吉县退耕还林实施合同书》……这一件件意在确权、稳权的法律文书,为广大退耕农户吃下了“定心丸”。
  当然,大山深处,相对闭塞,农民对国家的退耕还林政策,也有一个认识、接受的过程。
  老树岭退耕还林工程是吉县2001年创建的2处万亩以上工程之一。工程实施前,县上首先明确责权利,规定谁造谁有谁管谁受益,宜林荒山个体承包,集体与农户充分协商后签订合同。
  在参观吉县老树岭退耕还林工程点时,吉县林业局局长张战中给记者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吉县老树岭退耕还林项目涉及壶口镇南塬、中寺两个村委会。南塬村委会有11个自然村。去年初规划退耕还林时,南塬村委会的老树岭等7个自然村的村民热情很高,积极行动,但南塬村委会的马家梁、田庄、杨家窑3个村的部分村民却认为,农民自家给自家栽树,国家还会给你钱和粮?那是“天上掉馅饼”,怕国家政策兑不了现,想观望一段。到了10月下旬,老树岭退耕还林项目顺利完成。11月末,政府及时兑现了政策。眼见老树岭等7个村的村民如数领到了钱和粮,这几个村的村民坐不住了,他们主动到县林业局请求派技术人员去村里搞退耕还林规划。
  林权明晰调动了农民群众退耕还林的积极性。临汾市林业局长解学斌介绍,吉县实行的是“谁的地,谁退耕,谁还林,谁管护,谁所有”的政策,在造林结束之后,经林业局验收,马上发给林权证。
  (记者点评:退耕还林的机制是谁退耕,谁还林,如果群众还林后没有林权,造林质量便难以保证,以后的管护更是大问题。因此,落实林权是实现“退得下,造得上,稳得住,不反弹”的核心。)
  责任明确:“现在是越‘退’感到责任越大”
  为确保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不反弹、能致富,乡宁、吉县从上到下层层签订了目标管理责任书。林业技术人员对所有工程包规划、包技术、包质量。乡宁县林业局长连彩安说:现在是越“退”感到压力越大,责任越大,假如8年后生态环境还没有明显改善,那我们就成国家的罪人了。
  有压力也有动力。乡宁县在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严把“三关”:一是质量关,从项目确定、规划、整地到苗木的选择、栽植和成活率上从严把关;二是严把管护关,县上规定工程幼林区3年内绝对禁止放牧,由专门护林专业队负责管护,以确保幼苗的成活和保存;三是严把兑现关,国家规定补助退耕户的钱粮,在农民完成任务并检查核实的基础上,张榜公布,及时兑现。副县长张晓红说,为了把这一上上下下关心的大事办好,今年县上先后于3月底和4月下旬组织力量进行了两次大的检查和督查,两次全县通报,三次具体安排。应该肯定地说,今年的退耕还林工作,只会比过去做得更好。
  吉县在加强组织领导、宣传引导、研究指导、检查督导的基础上,针对本地实际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生态移民保退耕。两年间,吉县生态移民133户、530人,不仅使这些移民原村址全部退耕,实现了规模造林,这些移民在政府扶持下盖起了新房,生产生活条件也大为改善。二是科技支撑促还林。县上成立了生态林业科研所,总结推广了苗木“五包装”、造林“四模式”、抗旱“三方法”等适用技术,引进优良树种10余个。三是禁牧舍饲保成果。一方面,坚决实行压羊禁牧,逐步淘汰土种山羊,另一方面,积极发展舍饲圈养型畜禽项目,调整养殖业结构,两年共压减山羊9.38万只,引进繁育鲁羊5000只,乌鸡30万只,改良草地1万亩,退耕还草还灌1万亩,使畜牧业开始走上协调发展轨道。
  两年来,吉县共完成退耕还林15.4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3.4万亩,荒山造林12万亩,造林成活率达到92.4%,使森林覆盖率提高5.7个百分点,达到3..8%;乡宁县共完成退耕15.3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3.4万亩,荒山造林11.9万亩,使全县林木总面积占到国土总面积的39%。
  吉县县长袁学义告诉记者,今年3月底,朱镕基总理将各地退耕还林的基本经验概括为四句话:“林权是核心、给粮是关键、种苗要先行、干部是保证”。他们决心再接再厉,坚决落实朱总理的指示,在“调结构”上下功夫,在“能致富”上找出路,努力把吉县建设成为黄土高原上的绿色明珠。
  (记者点评:加强领导是加快退耕还林的保证。退耕还林是一项全新的工程项目,一是政策要求严,二是运作机制新,三是管理办法细,四是涉及部门多。因此,必须有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把任务直接压到各级领导的肩上,使各级领导既有压力,也有动力。)


查看完整版本: [-- “还”得山清水秀农民富——山西乡宁、吉县退耕还林纪实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