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开辟城市社区建设新天地——南京市鼓楼区大力推进社区建设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2002年06月 -> 开辟城市社区建设新天地——南京市鼓楼区大力推进社区建设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江苏省委研究室 2002-06-29 00:00

开辟城市社区建设新天地——南京市鼓楼区大力推进社区建设

第7版(专页)
专栏:创文明社区 建美好家园

开辟城市社区建设新天地
——南京市鼓楼区大力推进社区建设
 江苏省委研究室
  南京市鼓楼区较早提出把社区建设作为城区工作的突破口和立足点,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本地特点的社区建设之路。到2001年底,鼓楼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8亿元,完成区级财政收入7.4亿元,近两年财政收入递增速度达到31.2%,今年上半年财政收入达5.08亿元,同比增加44%。鼓楼区先后获得“全国社区建设实验区”等国家级荣誉称号5个、“江苏省党建先进区”等省级荣誉称号30多个、“南京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区”等市级荣誉称号100多个,湖南路“文明一条街”更是享誉全国,取得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骄人业绩。
  顺应社会变革,从区街走向社区,实现城区工作思路的转变
  当前,城市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包括城市基层社会结构,正在发生着重大而深刻的变化,由此也给城区工作带来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比较突出的,一是大量“社会人”的产生和社会职能的转移需要有效的承接主体。国企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后,社会成员的“单位”属性逐渐减弱,大量“单位人”转为“社会人”,城市居民对社区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对社区管理与服务的要求日趋提高。二是区街政府原先的“两种职能”相互打架,权限责任互不对称。区街政府履行城市管理职能就要整治市容环境,清理摊点,拆除“违建”;而区街政府同时又要履行“经营创收”的微观经济组织职能,这就必然会有悖城市管理,形成以布摊点、搭“违建”为特征的“棚亭经济”。三是严重的条块分割制约着城区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高。在鼓楼区25.24平方公里、64万人口中,90%都是分属不同行业和部门的驻区单位和人口,条块分割十分典型,造成“看到的管不到,能管到的看不到”、“突击整治——回潮——再整治——再回潮”等怪现象产生。
  鼓楼区委、区政府重新审视传统城区工作,经过深入思考和实践探索,率先提出“税源经济是全区事业的生命线,社区建设是城区工作永恒的主题”,明确把社区建设作为新时期城区工作的突破口和立足点。总的思路是:通过政府主导、单位支持、群众参与,将社区内的各种社会力量整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各种社区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利用,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各种需求,在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发展的同时,促进城区工作从区街走向社区。
  发动“居委会革命”,从他治走向自治,形成推进社区建设的运行机制
  鼓楼区委、区政府从体制和机制入手,以改革促使居委会脱胎换骨,使之成为全新的体现城市居民自治的社区组织,进而真正成为社区建设的主导力量。在试点基础上,鼓楼区全面启动“居委会革命”:
  ——合理划定社区范围。遵循便于自治、管理和资源共享的原则,以地域、人口、区位、社会心理、资源分布状况等为基本依据,将全区原有的173个居委会调整为87个社区,每个社区的居民家庭为1000—3000户。
  ——组建社区成员代表大会。每个社区按照“3个1/3”(1/3为居民代表,1/3为驻区单位代表,1/3为社会贤达、名人名士代表)的比例选出50—60名代表,组成社区成员代表大会。
  ——民主产生社区居委会干部。通过公开招聘产生社区居委会正、副主任候选人,召开社区成员代表大会,采取竞职演说、差额选举等方式民主选举产生社区居委会成员,同步建立社区党组织。
  改革之后,鼓楼全区依法选举产生的250名社区居委会正、副主任,平均年龄39岁,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53.5%,基本实现了社区居委会干部的知识化、年轻化、职业化。
  伴随着“居委会革命”,鼓楼区委、区政府积极创造条件,促使社区组织从依赖政府管理走向依靠居民自治,逐步形成推进社区建设的运行机制。在政府职能上,由过去的直接抓经济转变为重点抓服务、环境;在政府与社区组织的关系上,由过去的领导关系转变为指导关系;在工作方式方法上,由过去的行政命令、直接管理转变为指导协调、间接管理;在社区资产财务管理上,由过去的街道统一掌握财务支配管理权转变为建立社区一级财务;在社区工作评价标准上,由过去的以街道满意为标准转变为以居民满意为最高标准。
  鼓楼区在实施“居委会革命”的过程中,自始至终贯彻了扩大基层民主的要求,体现了城市社区居民自治的基本思路,不仅使城区工作增添了活力,而且对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也具有积极意义。
  拓宽工作领域,从社区服务走向全面建设,丰富社区建设的内涵几年来,鼓楼区在抓好社区服务这个龙头的同时,不断赋予社区建设以新的内涵,用自身的探索性实践对全面的社区建设作出了颇具特色的诠释:发展社区经济。鼓楼区委、区政府确立“税源经济”理念,由直接干预微观经济活动转变为重点抓税源建设,实现了从区街经济到社区经济的转变。他们积极推进区属企业改制,帮助街道、居委会与所办企业彻底脱钩,扶持私营个体经济快速发展,兴办各类专业市场等,为城区发展带来滚滚税源。“九五”期间,全区税收年均增长25%。2001年增长了41%,总量和增长幅度名列全省40多个城区之首。
  繁荣社区文化。几年来,鼓楼区积极发展社区文化事业,依托社区丰富的文化资源,建设了一批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的社区文体娱乐中心,逐步形成了具有社区特色的广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和小区文化,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社区文化氛围正在形成。
  美化社区环境。为大力整治社区环境,净化、绿化、美化社区,2000年3月,鼓楼区将管理重心下移,明确将市容管理的职能主要赋予街道,由市容、公安、城建、卫生、工商等8个执法部门向每个街道分派人员,与街道城管干部、市容协管员共同组成40—50人规模的综合执法队。执法内容涉及环境卫生、食品卫生、门前三包、广告标志、占道摊点、违章搭建、园林绿化、文化娱乐等各个方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体制开始真正落到实处。鼓楼区还通过“破墙透绿”等途径美化小区环境。对50多条总长达42.6公里的主要交通干道进行了拓建。
  开展社区救助。鼓楼各街道办和社区居委会普遍建立了再就业服务站和劳动保障再就业信息系统。服务站负责登记社区下岗人员,发布岗位信息,并向社区公开承诺:只要不挑不拣,保证24小时上岗就业。同时,通过社区培训,帮助下岗职工再就业。仅去年一年,全区就有7300多名下岗人员重新找到工作。鼓楼全区的困难群体约有2万多人。为了推动“低保”工作进入社区,鼓楼区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使社区内的下岗职工和困难群体普遍感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
  维护社区稳定。鼓楼区的每个社区都建立了信访接待室和接待制度,使社区广大居民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居委会得到解决或及时反映给有关部门,使许多矛盾化解在萌芽之中。几年来,社区居委会调解民事纠纷1070多起,帮教各类违法人员1400多名。实行民警社区工作制,按照每1000户配1名民警、社区民警每周在社区工作时间不少于30个小时的要求,在每个社区都设立了警务室。为确保社区治安秩序,鼓楼区首创了“政府花钱买岗位”的办法,区财政出资200万元招聘400个下岗职工在全市率先组建了社区保安。近年来,鼓楼区重大刑事案件特别是盗窃案件的发案率大幅下降,在全市各区县的治安工作中保持了多年先进,为社区居民创造了一个舒心、安心、放心的生活环境。
  动员社区力量,从分散走向整合,共建社区美好家园资源共享、共驻共建,是城市社区建设的一条重要原则。最大限度地实现社区资源的共有、共享,是社区建设的重要任务。为了充分调动社区力量,整合社区资源,鼓楼区坚持做到:不因“级低”而不为,主动争取各方力量的支持与参与。从1995年开始,鼓楼区邀请200多家驻区省级机关、大专院校、大中型企业、部队主要领导莅临鼓楼区,听取他们对社区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成立了鼓楼社区建设发展委员会。通过这种形式,有效地加强了驻区单位的凝聚力和亲和力,形成了推进鼓楼社区建设的合力。
  不因“人少”而不为,善于挖掘和利用各种社区资源。鼓楼区以“社区建设靠大家”为凝聚全体驻区单位和居民的口号,全体干部走出街道,走出社区居委会,来到社区成员中,让大家了解进而参与和支持社区建设,挖掘社区的资源弥补街道和居委会力量的不足。全区利用社区力量共办起10所大学生公寓,与省人民医院等联合,建立了14个社区医疗服务点,与一些企业合办了老年公寓等。
  不因“财小”而不为,聚社区单位之“沙”成社区建设之“塔”。公共设施建设、农贸市场进室和道路改造等社区建设项目都需大量的资金投入,仅靠区财政是难以为继的。鼓楼区把所有驻区单位都视作社区建设的创业者和得益者,依靠社区单位建成了一批社会服务设施。
  不因“事微”而不为,不断增强社区成员的认同感和亲和力。社区建设要得到社区单位和居民的大力支持,尤其要做好看似不起眼但却十分重要的“小事情”。一方面,鼓楼区要求居委会干部广做美事,以情感人。如一些院校为资深老教授开祝寿会,社区居委会主任赶去助兴;尽最大努力帮助一些居民解决上学小孩的接送等问题。另一方面,注重主动解决在局外人看来是小事、在局内人看来是大事的“麻烦事”。如一些建筑工地周边的居民常会因“阳光权”或“休息权”与建设单位发生纠纷,当地社区居委会及时出面找双方代表会商,以寻得妥善解决的办法。
  探索党建新路,从封闭走向开放,提供社区建设的组织保障进一步加强社区党的建设,增强党的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是城市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的战略调整。鼓楼区紧紧围绕社区建设这个中心,将党建工作不断向社区延伸拓展,初步形成了以“思想共育、资源共享、责任共担、机制共筑、活动共办、实事共做”的社区党建新思路。
  健全组织网络。社区建设的深入开展,必然要求创新城市基层党组织的设置和活动方式。1997年,鼓楼区建立了社区党建联席会这一崭新的城市社区党建模式,仅一年时间,全区就有200多家驻区单位加入10个街道党建联席会。此后,他们还尝试分地区、行业、性质建立党建联席会分会。区街党建联席会坚持每年举行2—4次例会,社区单位党组织共商社区党建大计。由此,一个适合城市特点的以区委、街道党工委为核心,社区居委会党支部为基础,有效利用社区内各类组织资源,动员社区内党员和党组织共同参与的组织网络逐步形成。
  创新活动载体。社区党的建设,在工作对象的构成上具有复杂性,在组织之间的联系上具有松散性。社区党建必须坚持从自身特点出发,积极探索有利于开展活动的有效载体。近年来,鼓楼区围绕“在精神文明建设上有所作为,共创文明社区;在社区建设上有所作为,共创社区特色;在社区环境上有所作为,共创美好家园;在实践党的宗旨上有所作为,共建民心工程;在互帮互助上有所作为,共促党建工作;在加强党员教育管理上有所作为,共塑党员形象”这“六个有所作为”,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采的党建活动,深受社区党员和居民群众的欢迎。他们开展“党员义务奉献日”、党日活动,为社区党支部提供大量学习教材、宣传资料;他们以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为载体,为社区居民提供多方面的服务,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进一步密切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
  发挥榜样作用。鼓楼区广泛发动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工作,充分发挥八小时以外的先锋模范作用。他们建立了“社区居民在职党员名册”,了解其专长和爱好,根据不同情况,提出不同要求,让各个层次的在职党员都能根据自己的专长选择参加社区某项工作。建立在职党员挂牌、党员联系特困户、党员楼幢联络组、党员志愿者等项制度,努力使参与社区建设成为在职党员的自觉行动。
  鼓楼社区建设的探索性实践告诉我们:加强城市社区建设,是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在城市工作中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加强城市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途径。(附图片)
  鼓楼区“夕阳红”党员义务巡逻队在小区巡逻。


查看完整版本: [-- 开辟城市社区建设新天地——南京市鼓楼区大力推进社区建设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