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跨海大桥:“香饽饽”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2003年06月 -> 跨海大桥:“香饽饽”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何伟 2003-06-30 00:00

跨海大桥:“香饽饽”

第13版(经济周刊)
专栏:经济热点

跨海大桥:“香饽饽”
本报记者 何伟
  民间资本争切大桥“蛋糕”
  6月8日,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打下了第一根桥桩。这座大桥的投资额高达118亿元。钱,从哪里来?
  大桥是通过市场化运作来筹资的。这118亿元的资金需要个人或企业出资成立大桥投资公司,不足部分由投资公司出面向银行贷款。而按照《公司法》规定,投资公司的资本金要达到38.5亿元。
  令人称奇的是,围绕着这38.5亿元的“蛋糕”,浙江的民间资本纷纷出击,竞争激烈。最后,有17家民营企业“金榜题名”。在大桥38.5亿元资本金中,民间资本占到了50.25%。
  争着“往海里扔钱”的背后
  为什么民间资本争着“往海里扔钱”?
  项目本身的含金量是一个重要原因。有专家测算,大桥投资10多年就能收回成本。按照一般25年的收费期计算,仅过桥费就可让投资者赚个盆满钵满。其次,“大桥经济”衍生的众多商机也对民间资本颇具吸引力。此外,投资大桥还能塑造民营企业的形象,提升企业的无形资产。
  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政府的姿态。宁波市政府历经10个春秋,辛辛苦苦完成大桥项目的立项。对于这个利润回报较高的项目,财力并不紧张的宁波市政府完全可以运用职权独享其成,但他们还是把大部分股权让给了民营企业。他们的说法是:“相信民营企业比我们干得好。”
  不仅如此,政府还在多方面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让民间资本乐于进入大桥项目创业。
  “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外资企业一视同仁”、“本地民企与外地民企一视同仁”,这是市政府奉行的一大原则。对此,“外来户”宋城集团感受颇深。
  在参与投资建设大桥的17家民营企业中,来自宁波以外的宋城集团以17.3%的股份夺得“头把交椅”。董事长黄巧灵坦言,他有两个没想到:一是没想到宁波市政府让民间资本进入国家重特大型基础建设工程的魄力这么大;二是没想到能让一家外地企业在股权中占了“龙头”。
  “我是政府官员,也是民营企业的打工者。”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兼大桥工程指挥部副总指挥金建明对自己的双重身份直言不讳。前者代表企业,后者代表政府。“既然17家民企股东委托我们经营,我们就要确保投资者的利益。”为此,他们实行了双保险:一是尽管项目由政府跑立项并推动,但公司的运作完全按照《公司法》进行。他们的官再大,也要听命于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二是花5000万元给大桥项目上了保险,让股东旱涝保收。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桩值得寻味的小事。政府和企业都想举行一个大桥奠基仪式,好好庆贺一番。但当预算出来后,企业感到有些沉重。“我们考虑政府也应当承担一部分费用。因为大桥项目的公益性很强。”于是,金建明“胳膊肘向外拐”,向市政府申请了一笔数目不菲的补助款,减轻了企业的负担。
(同是民间投资 两桥境况两样)


查看完整版本: [-- 跨海大桥:“香饽饽”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