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不浪费一分钟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55年11月 -> 不浪费一分钟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周作新 1955-11-29 00:00

不浪费一分钟

第2版()
专栏:

  不浪费一分钟
  周作新
六月间,增产节约指标一下来,大连机床厂第二机械车间的领导工作人员们就吓了一跳:生产任务一下子由每月加工四十台份一Д六二车床的零件跳到六十台份。于是都吵嚷:“这算没办法了!”
过去加工四十台份的零件,就不是很容易的,要经常加班加点,每逢月末还要突击,这下又增加三分之一的任务,那还抗得了吗!
工厂领导工作人员的决心丝毫没有动摇。工厂党的组织要求车间的党员们,竭尽一切力量保证完成这个任务。
车间党的支部委员会一连开了几次会,首先批判那些叫苦的人,因为他们只看到需要加班加点和突击,问起车间里还有没有潜在力量,便不清楚了。
车间主任邹永济的思想斗争很激烈,因为,能不能完成增产任务,他要负主要责任。可是他想:工人的技术水平和车间的管理工作,能一下子提高吗?他叫过困难,也挨过批评,虽然他现在已经不再埋怨领导上“要求过高”了,但是觉得自己心中无数,不知怎样才好。他最后下决心要摸一摸底,先叫工效员鲁云宝标定一下有效工时。
鲁云宝站在齿轮组和轴组中间,同时标定了七个人。这七个人虽然不是有意选择的,但是一般都是比较积极的。鲁云宝的标定表格很细致,每分钟记录一次每人的工作。八点十分整,鲁云宝在表格上给车工王明佑画上第一个符号;八点五十八分,这个车工去找检查员研究活的质量;九点正,他又开始工作;九点十六分,王明佑给下一批要干的活做准备,借图纸、磨刀具,一直到九点三十分,才正式把机器转动起来;机器只转动了八分钟,王明佑又去找检查员打检印;六分钟后,他又开始工作,一直到午间休息。
鲁云宝给王明佑标定了三百五十分钟的工作情况,这个车工实际开动机器的时间,只有二百九十七分钟。其余那五十三分钟就消耗在借图、磨刀、打检印上了。一个工人在不足六个小时的工作时间里,就有近一个小时被浪费了。鲁云宝所标定的其余六个人,比王明佑的情况更差,文正忠在三百五十分钟内,只工作了二百四十五分钟;薛维发工作了二百六十六分钟;冷宝久工作了二百八十二分钟……
鲁云宝把这个数字交给邹永济,这位车间主任大为吃惊。他过去也知道在工时方面有浪费,但是没想到会浪费得这么多!他计算了一下:用这个数字来推断全车间,那末每个月就有三千三百个工时被糟蹋了!在这些时间内,可以加工多少零件啊!他认识到过去叫困难叫得毫无理由,也感到过去心里无数简直是失职的行为。这个数字给他增加了信心和力量,他和车间副主任梁运功针对工时浪费的主要原因:借图纸、磨刀、打检印,拟出一个改进方案,并且提交车间党支部委员会讨论。改进方案很简单:图纸,不要工人接受任务后再去借,要在下任务单的时候一道送下去;磨刀,不要再由工人往磨刀室送,由磨刀工人去取,磨完再给送回;打检印也不要工人去找检查员,在干成批的小活的时候,用一个标准检印,干大活或零活,检查员就主动到机床旁边去检查。
改进方案经过讨论后,从七月十五日起实行。
邹永济和梁运功首先找来了磨刀工人阎廷介,打算打通他的思想,因为磨刀工人过去一向是在磨刀房一坐,谁送刀来就给谁磨,这回要让他到工人那儿去取,磨完了还得给送去,就难免会想不通。可是阎廷介没这么想,他听了两个主任的意见,很痛快地说:“这个办法好,过去没人来磨刀,我就在那儿一坐;人多挤在一块,我也是挨着排来,有浪费!这回由我来取送就能捣开空!”不两天,阎廷介创造了个循环磨刀法,在全车间各个小组之间循环取送,谁都有刀用,谁都不耽误工作。邹永济和梁运功又把检查组长鲁德永找来商谈改进检查工作,鲁德永同样赞同,他说:“我们保证做到检查及时!”工人干重要活的时候,过去总是隔几分钟就找一次检查员,现在检查人员常常就站在车床旁边,用不着工人跑腿了。随后,鲁德永还创造了个
“检查信号”,每台床子旁边设一个,工人要找检查人员,把信号一立就行了。做信号架子,大概得十多元钱,但是工人们一听有这样方便事,就自动献工干出来了。只有在实行改进方案的第一项——把图纸送到工地——遇到一点阻碍,分配员认为自己工作太多,干不了。于是又专门给分配员的工作做了一次标定,结果证明他们完全有时间担当这项工作。这一项改进也行通了。
就这样,这个车间加强了工地服务,使工时的利用率大大提高。鲁云宝在第一次标定之后整一个月,又进行了一次标定,对象仍然是以前那七个人,这回共标定了四百八十分钟,王明佑工作了四百六十二分钟;韩行大工作了四百四十二分钟;冷宝久工作了四百四十八分钟……七个人平均工作了四百四十三分钟。过去被浪费的工时,现在有百分之七十又用在生产上。
和这同时,车间在推广先进经验方面又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使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大为提高,八月份全车间比五月份多干了相当于七千多工时的活。在增产以前,这个车间经常加班加点,每逢月末都要突击;这回任务增加了三分之一,加班加点和突击现象反而大大减少了。
工厂的领导工作人员认为:第二机械车间这种做法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有效的改进管理的方法,因之在全厂推行了这个车间的经验。结果第三季度全厂的劳动生产率比第二季度增长百分之十七点一,超额完成了国家计划。(原载辽宁日报,本报略有删改)


查看完整版本: [-- 不浪费一分钟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