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冠军的摇篮还是归宿——从大运会看中国高校体育发展(一)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2003年08月 -> 冠军的摇篮还是归宿——从大运会看中国高校体育发展(一)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薛原 2003-08-28 00:00

冠军的摇篮还是归宿——从大运会看中国高校体育发展(一)

第12版(体育)
专栏:大邱漫笔

冠军的摇篮还是归宿
——从大运会看中国高校体育发展(一)
本报记者 薛原
  成为一名世界冠军有多难?小小年纪开始接受专业训练,直到登上竞技体坛的金字塔塔尖,不过万千人中的一个;而若要完成从一名高水平运动员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冠军们需要付出的辛苦,常人也许更无从体会。大运会上,每名参赛选手的资料中都标明他们所来自的大学。在美国、韩国等国家,大学是大部分职业选手的必经之途。在中国,上大学眼下还是不少高水平运动员退役后的打算。
  诚然,名牌高校的门槛虽然难迈,有了奥运冠军的光环,这块敲门砖也颇有些分量。但若要放眼中国体坛,走下竞技场,迈入大学堂,在人生的舞台上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并不容易。其中的佼佼者如李宁、邓亚萍等,也是凤毛麟角。这既要看机缘,更要凭悟性。对于大多数运动员来说,他们在年纪尚小时便离开学校进入专业队,数十载寒暑苦练,与同龄人的寒窗苦读,走的是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一旦踏入大学之后,重新捧起书本,难免有些吃力。
  出现在大运会赛场上的中国运动员,不少人也经过体工队到大学这一历程。女足的范运萍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前来自河南队,也曾入选过国家队。她觉得,在体工队时事无巨细都要教练领队操心,上了大学则完全是“自己管自己”,除了培养自律精神外,大学的氛围更使她的思路开阔了许多。“具体学到什么东西也很难讲,但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对于大学而言,是将自己定位为“冠军的归宿”,还是“冠军的摇篮”?近年来,一些高校也在这方面进行着积极的探索。清华大学将目光瞄向中国的奥运优势项目,他们的跳水队、射击队队员从中小学时便纳入本校体系,现在已渐有轮廓。此次代表中国参加大运会的南开女排,更是在十几年前就开始了尝试。南开女排主要招收至少在少体校或省队经过专业训练,有相当基础的运动员。主教练邢纯贵老师说,排球队的毕业生很受欢迎,虽然她们的专业知识还有欠缺,但走上工作岗位后,在社交能力、组织能力、创造力等方面都显露长处。
  代表本届大运会中国男足的北京理工大学队则在尝试另一种办法。此次率领理工大学拉拉队前来助威的副校长杨宾说,2000年,中国人民大学附中三高足球队到了毕业的时候,理工大学将这支高中足球队整体接收,悉心培养,之后理工大学每年都在全国招收几名高中生球员,以保证球队的新陈代谢。这批队员中,已经有人入选甲A重庆力帆队和新加坡的职业队。
  教育部学生体育联合会竞赛部部长王钢说,男女足、女排等球队在本届大运会上的良好表现,对于推动高校体育的发展作用不可低估。随着中国大学生选手在国内国际赛场上更多地崭露头角,高校将成为竞技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
  大学培养竞技体育人才,有着自己的优势。王钢认为,高校拥有庞大的招生群,在人才的绝对数量上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其次,高校可以依托自己的科研优势、场馆优势、交流优势等发展竞技体育。当然,长期以来,中国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并不经过高校,在训练水平,特别是教练方面,高校仍有缺陷。这些,都需要在今后摸索前行。(本报大邱8月27日电)


查看完整版本: [-- 冠军的摇篮还是归宿——从大运会看中国高校体育发展(一)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