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小汤山精神的实录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2003年08月 -> 小汤山精神的实录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丁晓平 2003-08-28 00:00

小汤山精神的实录

第15版(文艺专页)
专栏:

小汤山精神的实录
丁晓平
  2003年春天,SARS袭击了人类,袭击了中国,中国人以前所未有的气势与疫魔展开了生死搏斗。而把这段人类与瘟疫搏斗的历史永远保存下来,新闻出版工作者责无旁贷。解放军文艺出版社领导就急忙找编辑一起商量,策划选题,决定要做一本能在历史上留得下来的图书,来记录中国人在抗击非典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的英勇战斗。
  《小汤山日记》让解放军小汤山医院这个特殊时期成立的军队医院所有的医护人员自己写自己,共同记录下在小汤山与非典决战的日日夜夜。这个7天7夜建成、5天5夜医务人员全部到位的世界上最大的野战传染病医院,就成为一道铁壁铜墙,在抗击非典这场特殊的北京保卫战中成为中流砥柱,铸造了军地协作、英勇无畏、科学求实、吃苦奉献的“小汤山精神”。
  在医院政治部的大力协助下,《小汤山日记》征文活动在小汤山医院的所有医护人员中展开,得到了全体医护人员的积极响应。而许多医护人员本身就有写日记的习惯,他们纷纷贡献出自己在病房中已经写下的日记。很快,书稿在一边征集一边消毒一边编辑的过程中,步入了出版轨道。一本由世界上收治非典病人最多最大的野战传染病医院的1000多名医护人员共同写下的《小汤山日记——决战SARS一线医护人员心灵语录》就诞生了。
  可以肯定的说,《小汤山日记》是一次人类与瘟疫搏斗和较量的见证,是一部人类热爱珍惜生命的诗篇,同时也是一份足以引起我们共同痛定思痛的记忆。这本书全方位全天候地记录了白衣天使们在与非典亲密接触时的心路历程,是来自第一线第一手的真实故事和切身感受。一篇篇饱含热血、眼泪与激情的文字,以最本真的特色告诉我们,在小汤山这个收治SARS患者680名(约占全世界非典患者的十分之一,全国的七分之一)的野战医院创造的“患者死亡率全世界最低、医务人员零感染、医院零投诉”这一串串令人惊叹的奇迹到底是怎样得来的。小汤山涌现的这些数不清的凡人琐事,它既让我们感受着作为人的一种原始的心态,又让我们感动着临危受命、义无返顾、决战决胜的崇高和无畏;它既让我们感受着爱、真诚、信任、信心,又让我们的灵魂再一次受到震撼和洗礼;它既让我们感受到中国军人新时代的风骨和情怀,更让我们感受到中华民族新时代的品格和精神。
  为了编好这本书,我先后五次走进小汤山,而每次去的感觉真的都不一样。当我看到那些或手写或打印的稿件时,也曾私下里担心这些来自病房的稿纸、信纸上是不是沾有SARS病毒。而当我小心翼翼地展开每一页稿件,认真阅读那些平平淡淡朴朴素素甚至有些笨拙有些不通顺的文字时,我却分明感受到了一种力量、一股气和一片情。那是爱的力量、是心的力量,也是感天动地的力量;那是勇气、士气、志气,更是英雄气;那是激情、爱情、亲情,更是天地情。真的,读着这一篇篇日记,既让我的鼻子发酸,又让我的眼睛发亮,更让我的心灵发烫。像《风景:十七岁男孩和他的“足球秀”》、《“石光荣”想给军报投个稿》、《左手爱心,右手同情》、《儿子写的第一封信用电话“寄”给了我》等等,字里行间,没有矫揉造作的呻吟,没有装腔作势的表白,这里只有真诚,这里只有爱心。而感动,也切切实实地让你体味到这是一个多么令你心跳眼热的词汇,充满着温暖充满着同情,就像一条河流缓缓地在我的心间流动。
  如今,手捧着刚刚出版的《小汤山日记》,表面上风平浪静的我仍然掩饰不了内心的波澜。当了几年的编辑,还真的从未有一本书让我如此感动过——最多的作者(1300多个作者遍布全国各地全军各大单位),最难辨认的文字(医生的字是比较难认的),最快的速度(从征文活动到出版前后一个月时间)。回想起这一过程,真的就像一个记者朋友说的,是打赢了一场“速决战”。
  “为什么我的眼睛里总是充满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艾青的诗或许最能表达2003年春天北京的心情,也同样最能表达我在《小汤山日记》一书策划编辑出版这个过程中的心情。


查看完整版本: [-- 小汤山精神的实录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