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黑龙江:田野奏响增收曲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2003年08月 -> 黑龙江:田野奏响增收曲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汪波 2003-08-29 00:00

黑龙江:田野奏响增收曲

第1版(要闻)
专栏:学习贯彻“三个代表” 达到新高度 取得新成效

黑龙江:田野奏响增收曲
本报记者 汪波
  “粮食转化快,全靠龙头带。”“家有两头牛,花钱不用愁。三头四头牛,盖起小洋楼。”“不要嫁妆要奶牛,晚娶媳妇先买牛。”踩着盛夏的末梢,记者在广袤肥沃的黑土地上随手采撷了这些新农谣。
  出自农民肺腑的鲜活语言折射出正在黑龙江大地上发生的平静变革——传统的粮食生产正在与崭新的畜牧业“主辅换位”。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做大做强北国畜牧业的发展战略,正在改变黑土地上农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为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带来了新的希望。
  “主辅换位”,为农民增收开新路
  6月26日,黑龙江省委在大庆市召开省委全体会议。会议的目的之一是要让省委委员们亲身感受大庆市在发展农业上的新思路、新成效。在大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投资近20亿元的北亚乳业50万吨液体奶项目正在紧张建设,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每年可新增畜牧业产值9亿元,增加农民纯收入3亿元,带动周边地区5万户农民致富奔小康,可拉动全市相关产业年增加产值100亿元,安排26万人就业。
  大庆市近年来大力调整农业布局,构建起了奶牛产业、绿色产业、肉牛、肉羊产业带等7大优势产业和林甸苇草、让胡路梅花鹿等15个特色产业区。2002年,全市农业增加值增长27.3%,增速高出全省19个百分点。其中,牧业经济由1999年占农业总产值的34.7%,一路攀升到2002年的45.2%,农民实际人均纯收入也由1838.8元增加到了2218.8元。从唱“四季歌”到实施“农转牧”,大庆闯出了一条加快农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新路。
  黑龙江是我国的“北大仓”。改革开放后的1983年至1996年,全省粮食生产连续跨越了300亿斤、500亿斤和600亿斤三个大台阶,成为全国最大的商品粮输出省、全国最大的绿色食品和非转基因大豆生产基地,由此成为全国潜力最大的粮食安全后备基地。但在90年代后期,随着国内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黑龙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进入缓慢增长阶段,农民收入增长迟缓。2002年,全省粮食产量居全国第四位,而第一产业增加值仅居全国第十七位。从1997年至2002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由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4%变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发展优势产业,切实提高农民收入,成为黑龙江农村经济发展的迫切任务。
在深入调研、梳理思路的基础上,黑龙江省今年提出,实现粮食生产与畜牧业的“主辅换位”。黑龙江是全国重点牧区之一,有草原6500万亩,具有发展畜牧业的优越自然环境。据科学测算,粮食转化为肉、蛋、奶后进入市场,与原粮销售相比,效益将提高3至5倍。
  “畜牧业是黑龙江最具竞争优势的产业。”省委书记宋法棠在省委工作会议上提出,黑龙江要加快畜牧业发展步伐,尽快使粮食大省变为畜牧业大省,使畜牧业由副业变为主业。7月24日,省长张左己在省政府全体会议上说,实施“主辅换位”,做大做强畜牧业,是黑龙江根据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加收入需要做出的战略选择,是农村经济发展思路的重大转变。
  龙头舞起,畜牧业步入产业化
  在黑龙江采访,记者感受很深的一点是:哪里有大的龙头企业带动,哪里的畜牧业就能乘风起飞,使广大农民得到实惠。
  从2000年开始,大庆市采取自我开发、招商引资、攀亲联姻等方式大做农业产业化“龙头”文章,全市相继引进伊利、惠尔康、北亚、草原兴发、鸭鸭、完达山等知名企业。当地的银螺、日月等一批企业也成为国家或省级龙头企业。全市已建成年销售收入10亿元企业3户,超500万元以上企业48户。通过走龙头带动之路,2002年全市产业化经营收入48.3亿元,带动基地305万亩、农户24.6万户,户均创收2400元。据大庆市委书记王志斌介绍:大庆各行各业的资金纷纷聚焦奶牛业,已形成了农民群众、机关干部、下岗职工、企业老板四路“养牛大军”。目前,全市已形成日处理鲜奶2500吨的加工能力,奶牛存栏达到17.5万头。到2007年,奶牛饲养量将达到40万头,乳业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畜牧业产值将占农业总产值的70%以上。
  双城市曾是全国闻名的产粮大县。
  “如今我们过的是‘喝雀巢’的日子”,双城农民这样告诉记者。成功引进“雀巢”是双城的得意之笔。1990年建成投产的中瑞合资双城雀巢有限公司先后于1995年和1998年进行了两次改造扩建,总投资由初建时的2.6亿元增加到6亿元,日处理鲜奶能力增加到1600吨,产值达到8亿元。2002年,雀巢公司上缴税金2.4亿元,向农民发放奶资6亿元。雀巢公司直接拉动双城市奶牛产业由最初的2万头发展到今年的14万头,年过腹转化玉米4亿公斤,消化玉米秸秆8亿公斤,使双城农业走上了大玉米、大奶牛、大乳品的产业化之路。
  随着雀巢公司、娃哈哈集团、旺旺集团、协力集团等一批农畜产品加工大企业、大集团相继落户,双城市逐步形成了奶牛养殖加工、蛋鸡饲养销售、生猪养殖加工、肉牛饲养销售、葵花种植加工和粮食种植加工等六大主导产业链,带动了全市74%的农户进入产业化经营体系,来源于产业化经营的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627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58%。全市通过过腹、加工可转化粮食21亿斤,占粮、豆、薯总产量的70%,从根本上解决了“卖粮难”问题。
  大庆和双城的“龙”之舞,让黑土地上的农民们看到了希望。鹤岗市东山区蔬园乡更新村养牛大户张礼杰去年养了29头黄牛,仅此一项收入近4万元。他说,从电视和报纸上了解到许多农民致富的新招法,“省里的会议,还有大庆的奶牛、双城的鲜奶,我都看到了。省里重视畜牧业,重视农民增收,我们觉得更有奔头了。今年我要扩大养殖业规模,争取在规模和效益上都上一个台阶。”
  绘就蓝图,引农民走上小康路
  “主辅换位”叩响了全省农民的小康之门。东北农业大学教授祖伟谈到这一战略举措时说,目前畜牧业已成为黑龙江省农民增收的主要增长点。去年,全省农民人均畜牧业收入580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25%,吸纳220多万人从事畜牧养殖业。到2005年,全省规模化的龙头企业将发展到1100户,牵动基地5600万亩,带动农户200万户,户均增收1300元。
  桦川县梨丰乡党委书记丛宝庆说,省委提出在全省实施粮食与畜牧业“主辅换位”的举措,说到了我们产粮大乡的心坎上。种粮解决吃饱肚子的问题,让人有了劲。发展畜牧业才能致富奔小康,让生活变得宽裕。去年,梨丰乡有89名干部带头办起了畜牧场或农产品加工企业。乡里1/5的耕地变成了饲料地,农民增加收入600多万元。昔日的“产粮大乡”、“售粮状元乡”美誉已被今日的“畜牧大乡”、“加工业大乡”所代替。
  大庆市让胡路区喇嘛甸镇以惠尔康、金锣等企业为龙头,建设了占地2000亩的百万头生猪养殖场,鼓励农民大力发展生猪和乳牛肉牛养殖业,使农民尝到了甜头。说起发展前景,镇党委书记焦守桐、镇长赵第峰向记者介绍说,到2010年,喇嘛甸镇农民将初步实现种植户家家有一栋温室,养殖户家家有家庭养殖场,运输户家家有两台车,经营户家家有摊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克尔台乡的克尔台村,人称“牛村”。全村现有奶牛2006头,人均一头。今年上半年,全村销售鲜奶2135吨,收入3500多万元。仅鲜奶一项,户均收入达6000元。农民手中有了钱,纷纷提出想住楼房。全村一调查,有60多户要报名住楼,就先确定了30户。现在,总投资240万元的楼房正热火朝天地建设着。村里还要建一栋3600平方米的“奶牛公寓”。村支书高立东说:“今年,我们村可销售鲜奶4500吨,户均收入将达到1.3万元。牛住公寓人住楼,小康日子越来越有奔头啦!”
  小小“牛村”,正是黑龙江农民依靠发展畜牧业增收致富奔小康的缩影。


查看完整版本: [-- 黑龙江:田野奏响增收曲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