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情感·文化·审美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2003年08月 -> 情感·文化·审美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冯晨 2003-08-28 00:00

情感·文化·审美

第15版(文艺专页)
专栏:

情感·文化·审美
冯晨
  传媒时代的电视文化,受众是主体,个性是品牌。传媒时代中具有个性的声音才不会被湮没,尊重受众文化需求的栏目才能更广泛地实现有效传播。《回家》节目是吉林电视台2002年实施的一项精品工程。它的论证实施,对于吉林电视台来说,具有强化卫视频道的人文特色、提升卫视频道的品牌价值、客观地总结节目的制播规律、深入积累节目的发展经验、观览把握电视文化潮流的意义。
  情感话题是电视节目创作中的重要内容。如果有人问,中国人心中最具情感凝聚力的东西是什么?我们一定会毫不犹豫地说:是家。从古至今,涌现了那么多咏家叹家的名篇佳句。原来,家,竟然可以演绎出这么丰厚的话题。用纪实的手法记录人们的情感故事,电视是有其绝对优势的。纵观我们的电视荧屏,也不难发现这方面的力作,比如说《艺术人生》、比如说《真情》等,他们都以内容本身的真切、感人,吸引了观众的目光。然而,你不觉得在当今,电视传媒如此发达,而这种激荡心灵的电视节目太少了点吗?我们的荧屏还存在着不和谐的豪华、滥情、矫情、煽情等现象。而回家不仅仅是寻根:因为,家是心灵的故乡,是人生内心隐秘的禁地,是情感的落脚点和归宿。我们感觉《回家》的背后,是一种柔弱中的肃穆,是一种人性化的崇高。
  作为电视人,我们不能不经常思考电视文化,看到这个冠之为文化纪实节目的《回家》,我们却想提出“文化的电视”这样一个命题。《回家》的创作者们提出这样的创作理念:浇铸情感,传承文化,超越自我,回归心灵。仅就传承文化而言,这其实体现的是电视人的一种责任意识和使命感。曾有人严厉地指出电视的缺少文化,甚至有人还极而言之地告诫人们“远离电视”。也难怪,当我们打开电视,随意选择按钮,一经看到某些庸俗、粗俗、媚俗的镜头时,作为电视人的确感到汗颜。对历史变了味的戏说,谈吐平平的无聊对话,对参与观众居高临下的随意嘲弄,对格调低下的舶来品的盲目模仿和追逐,受一切向钱看影响而呈现出的拜金倾向等,这是电视作为一种文化在价值取向上走进了误区。《回家》的出现,或许为我们吹来了一股清新之风,它让我们一颗颗浮躁的心,一下子沉静了下来,其实,这饱含的是一种文化的魅力。
  在中国的传统文艺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就是“意境”之说。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指出,境界“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作为纪实电视的《回家》,用画、声、音来写境,它的艺术追求是邻近理想,是营造出物我两忘,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偶尔在一本画册上,欣赏到旅美画家陈逸飞先生那幅传世之作《故乡的回忆》,我想这位画家的创作过程,就是一次“回家”吧。在这幅画作前,我们既心静如水,又激情澎湃。此时,似乎情感的表达都变得呆滞。于是我懂了,家,是我们中国人心中一座永不坍塌的情感丰碑,是一个毫发般纤小又山岳般硕大的文化坐标。对于它的解读,可以说绵延了几千年。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在电视上用镜头再来解读家,其实也是一种背负使命的传承。“回家”的路,很长很长,正所谓“此情绵绵无绝期”吧。


查看完整版本: [-- 情感·文化·审美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