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走向和谐——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见闻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2003年08月 -> 走向和谐——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见闻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赵永新 2003-08-27 00:00

走向和谐——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见闻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关注森林 走进中国自然保护区

走向和谐
——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见闻
本报记者 赵永新
  在云南省西部的怒江与伊洛瓦底江之间,北接青藏高原、南至中印半岛,横亘着600多公里长、落差在3000米—4000米之间的高黎贡山。“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独特气候和连接东西南北的“十字路口”的地理位置,使高黎贡山汇集了从我国海南到东北热、温、寒3个气候带的动植物资源,从而成为“世界罕见的物种基因库”。1983年,云南省政府在此成立了省级自然保护区,1986年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面积为405549公顷,并成立了保山和怒江两个管理局。该保护区异常丰富的生物资源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世界自然基金会在1992年将其评定为具有国际重要意义的A级自然保护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0年批准其成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8月上旬,记者与保山管理局的同志翻山越岭,钻进海拔1500米以上的原始森林。呈立体分布的苔藓、花草、藤萝、乔木,沁人心脾的空气,潺潺的流水,悦耳的鸟鸣,使数小时的颠簸跋涉之苦一扫而光。李正波副局长如数家珍般的解说,让人连连称奇:这是被称为“活化石”的桫椤,为3亿年前与恐龙同时代的植物;那是被当地群众称为“树王”的红椿,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听,发出叫声的好似啄木鸟,声音婉转的是剑嘴画眉;留心脚下,这是豹猫的脚印,这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羚牛的粪便……在不到全国面积的1/250,分布着种子植物4300多种,约占全国的17/100,其中高黎贡山的特有植物就有434种;鸟类有400多种,约占全国的35/100。此外,还有孟加拉虎、白眉长臂猿等82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昆虫1690多种……
  而走出密林,举目远眺,就不难理解自然保护区工作的艰难:从海拔五六百米的怒江河谷到海拔2000多米的山腰上,分布着成片的甘蔗、玉米和大大小小的村寨。光是保山管理局管护的保护区周围,就居住着傈僳、傣、回、苗、汉等10多个民族的16万多群众,靠山吃山的生产、生活方式和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强烈愿望,给保护区事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200多名保护人员,要看护8万多公顷的森林,难度可想而知。
  “保护区成立的前十年,管理局与周围的社区几乎是处在‘警察与小偷’的对立状态,不光是老百姓不欢迎我们,就是村干部也都躲着走,保护人员被不法分子围攻、殴打的事情时有发生。我们逐渐意识到,要想把保护区的事情做好,最重要的是帮助群众改变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使他们逐渐摆脱对大山的依赖。”保山管理局办公室主任李勇华告诉记者,“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们开始摸索社区共管的新路子。现在,我们成了‘受欢迎的人’。”
  在芒宽乡百花林村村委会,记者看到了社区共管的最初成果——高黎贡山农民生物多样性保护协会。在张贴着“保护协会章程”、保护生物多样性宣传画的协会办公室里,51岁的副理事长李育宽不紧不慢地向记者讲述着协会的故事:1995年12月8日,在保山管理局的大力推动下,50多位村干部、教师、学生和护林员发起成立了我国第一个农民生物多样性保护协会。协会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发展乡村经济”为宗旨,在组织会员学习森林法等有关法律、保护野生动植物的同时,带领大家改种小粒咖啡、板栗、核桃等经济作物和杉木、黄楠等用材林。在协会的带动下,上山打猎、砍树的事情越来越少了,村民们的收入有了明显提高,会员增加到现在的100多个。
  百花林村的变化坚定了保山管理局走社区共管之路的信心。1998年,中荷合作森林保护与社区发展项目正式实施,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管理局在开展形式多样的环境教育的同时,积极组织群众改节能灶、建沼气池、发展经济林果,社区共管开展得红红火火、有声有色。
  刀耕火种、打猎砍柴曾经是傈僳族群众沿袭了几千年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记者在潞江乡潘家沟村看到,这种“靠山吃山”的方式已成历史。村民毛庆生热情地把记者领进家门,参观他家的“厨房革命”:厨房中的大铁锅已经“退休”,被沼气灶所取代。他指着院子里的一小堆木柴对记者说:“从前我每年都得上山砍柴,至少也得用四五立方米,现在只有逢年过节才烧点木柴,半立方米就足够了。”
  据介绍,全村94户村民中有91户改用了沼气灶,每年可减少薪柴300多立方米。在潞江乡,已有2400多户用上了沼气灶,今年还有800多户要建沼气池。
  变革不仅仅发生在厨房里。记者赶到潞江乡中心中学时,那里正在举办农民技术培训班。据介绍,这是中荷合作森林保护与社区发展项目的内容之一,学员是各个村的村干部,老师是从学校、农技推广站聘请的,课程内容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核桃、甘蔗、咖啡等农作物的种植管理技术等。“只有把农民从对大山的依赖中解放出来,保护区面临的威胁才能减轻,我们才能更好地搞环境监测和科学研究。”李勇华介绍说,如今保护区的资源得到明显恢复,森林覆盖率由建区前的82%增加到93%,羚牛由原来的6群200头增加到8群300多头,原来很少见的黑熊、猴子、野猪,现在经常跑到农田里吃庄稼……


查看完整版本: [-- 走向和谐——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见闻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