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静静的庭院——几内亚国家博物馆一瞥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2003年08月 -> 静静的庭院——几内亚国家博物馆一瞥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徐娟 2003-08-29 00:00

静静的庭院——几内亚国家博物馆一瞥

第15版(国际副刊)
专栏:域外散记

静静的庭院
——几内亚国家博物馆一瞥
徐娟
  几内亚首都科纳克里市中心,是著名的桑德尔瓦利小区,它记载了法国人进入该市的历史。据说,1877年,法国人桑德尔瓦利来到几内亚的富塔地区,之后,又进入科纳克里海湾处,买下一块土地寻觅发展,建起了颇具富塔人居住特点的圆尖顶土屋,旁依一棵弱小的木棉树。20年后,土屋附近又建了座方形平顶房作为办公室。小区道路整齐,绿树丛中只见座座平房,与北京的老城有些相似,贸然一瞥,觉得是四合院的仿造;僻静的一隅,就是桑氏住过的造型奇特的小土屋,百年的木棉树已参天挺拔,记载着风雨沧桑。1977年,在前总统杜尔的夫人等几内亚巾帼豪杰的倡导下,此地辟为“国家博物馆”。
  周末休息,约了几个朋友来到博物馆,只见入口处除馆牌外,并无任何装饰。进得院门,首映眼帘的雕塑,是几内亚第一位总督、法国人诺埃尔·巴雷与他收养的、几被卖为黑奴的几内亚男孩。他在位11年,主持规划城区建设,并亲自为该市的火车站、港口和医院奠基。另一尊雕像是他的继任者之一,第十任总督乔治·普瓦雷,他执政17年,在几内亚创建了第一所职业学校,自欧洲引进耕犁,这在当时的非洲可称是先进技术了,因此,他的塑像的圆形基座上雕刻着农民扶犁耕种的场景。在人物胸像群中,我还认识了法国医生维克多·勒姆瓦纳,他在几内亚工作3年,建立了防疫中心,为当地人民接种疫苗。他倾心于疟疾的防治,享有“驱蚊先生”的美称,却不幸身染疟疾而故。这些精美、细腻的艺术作品,令我们感受到几内亚人既追求自由,又崇尚先进;既保持强烈的民族自尊,又注意吸纳一切外来文化的精髓。
  博物馆的主体当然是几内亚的民族英雄,在追求独立的漫长岁月中,他们付出的鲜血与生命足以丰富这里的“画卷”。
  面前的石像,是几内亚抗击殖民统治的民族英雄萨摩利·杜尔,他目光炯炯,神色坚毅,颇似精忠报国的岳飞。自1880年起,为了抗击法国殖民者的入侵,他驰骋疆场18年,被法军俘获后流放至加蓬,两年后结束了壮烈的一生。1998年9月,在他逝世百年之际,科纳克里市内树立起他的塑像。这是一个英雄汇集的院落,人们景仰的、20世纪初反法斗争中的英雄,又被几内亚人称为“和平之王”的阿尔法·亚亚·迪亚洛,曾先后被流放至贝宁和毛里塔尼亚,与萨摩利的塑像相比,他的面孔更具富拉族人特点。
  “这是毛泽东的好朋友塞古·杜尔”,讲解员小姐将我们引到另一座塑像前。被几内亚人民称为“独立之父”的杜尔面带微笑,的确是位面露英气的领袖人物。1958年,几内亚在法属黑非洲第一个取得独立,1959年与我国建交。1961年,杜尔任几内亚共和国首任总统。1978年,他在总结了独立20年来经济建设的教训后,走上了改革之路,对外实行开放政策。
  他曾两次访问中国。院落中,一位裹着头布的几内亚妇女的石雕像吸引了我和同伴,她是塞古·杜尔的同时代人芭丽亚·卡马拉,她曾为独立而战,却未看到胜利的一天,1955年她惨遭杀害。望着她清秀的面孔,我默默吟颂秋瑾的诗句:“秋风秋雨愁煞人”。
  院落内还有两个展厅,一厅展出了几内亚的民族乐器和服装及祭祀用品;另一厅则辟为临时性展厅,用于与国外的文化交流。我在第一展厅停留了多时,那古老简单的竖琴、手鼓、木琴、笛子,以及不同地区使用的各种弦琴,让人看到了一个淳朴自爱的民族。那奇异的长袍、面具、供物以及各部落不同的土屋结构模型,让我理解了几内亚人的习俗和信仰。我站在1977年去世的几内亚著名男歌手康迪亚生前用过的、祖传的木制弦琴前,望着照片上的他张开双臂,放声高歌的英俊形象,仿佛随他回到了1958年:在纽约的曼哈顿,面向联合国82个国家的代表,演唱“自由之歌”。
  远处传来悠扬的琴声,小院中不断有参观者拍照、交谈,院外的一群孩子向我们招手。我对这个地方竟有似曾相识之感!人需要的是勇气,民族需要的是精神。历史这面镜子带给我和朋友们深深的启示。


查看完整版本: [-- 静静的庭院——几内亚国家博物馆一瞥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