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沉默的闪光点———走近姜家祥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2003年08月 -> 沉默的闪光点———走近姜家祥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章海霞 2003-08-29 00:00

沉默的闪光点———走近姜家祥

第16版(周末文艺)
专栏:岁月留痕

  他是沉默的,但他的光彩不可磨灭。他用自己反复摸索出的理论和针对性极强的教学方法,培养出了吴雁泽、德德玛、姜嘉锵、李元华、肉孜阿木提等一大批出色的歌唱家。他的《姜家祥声乐理论与教学实践》一书,被誉为中国民族声乐教学的经典之作。
沉默的闪光点
——走近姜家祥
章海霞
  我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清晨走进姜家祥普通而宁静的家。病了20多年的他,无论是从神态还是眼神,都看不出一丝的烦躁和埋怨,就像破晓的阳光一样,凝聚了一夜的沉静而显得平淡,坦然。由于行动不方便,他对我微笑示意,他的夫人彭佩文接待了我。
  拿起窗台上那本《姜家祥声乐理论与教学实践》,顷刻间就能闻到阳光暖暖的味道以及淡淡的书香。彭佩文微笑着开始细说姜家祥普通却又不平凡的艺术求索之路,没有过多华丽而夸张的语言,姜家祥的艺术形象在妻子的娓娓道来中,在我脑中的轮廓逐渐逐渐地清晰起来。
  姜家祥1952年至1957年在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学习,主要师从汤雪耕教授。后又随苏联专家梅德维捷夫、库克娜学习,奠定了良好扎实的西洋声乐基础。同时,他师从单弦大师曹宝禄、京韵大鼓大师良小楼学习数年。在校期间,姜家祥曾获中央音乐学院中国歌曲演唱一等奖,并有了鲜明的目标:“洋为中用”。回忆这个时期,彭佩文说这是西洋声乐学与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结合期”。
  姜家祥用一种近乎痴迷的状态来钻研民族声乐。毕业后,他任教于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民族声乐小组,兼任民歌、曲艺、戏曲课辅导员。他到各地采风,学习各地的民歌,并继续自费向良小楼、曹宝禄学习。其间,他整理出学习传统和民间艺术精华的部分素材;编写出民族唱法的部分练声曲等。1963年,中国音乐学院成立,姜家祥来到了新的岗位。他编写出了整套教材、发声练习,其中包含了字、声、气等内容,以及根据不同风格学生的“个性”训练法等。这一阶段是姜家祥在民族唱法探索中“深化深入”阶段。
  1971年至1978年,为了使戏曲唱法科学化,文化部委派姜家祥去中国戏曲学院(原为中国戏曲学校),为该校的中青年教师授课。8年间,他致
  力于京剧唱法、演员训练等,既提高了教师自身的演唱水平,又初步总结了“行当特色唱法”;编写了一套训练成人及小演员的练声法,科学、通俗地解释了古典声乐理论中关于戏曲的一些理论。戏校8年是他探索民族唱法“关键性阶段”,他把民族唱法的一般原理创造性地运用在戏曲大剧种中,总结、提升了戏曲唱法中的精华技法,进一步充实、丰富了民族唱法。姜家祥多次被中国歌剧舞剧院请去讲座、教学。当时就中国歌剧唱法如何提高和向哪个方向发展的问题,争论不休。姜家祥提出民族歌剧既要有时代感,要提高发展唱法,又不能脱离民族的土壤,使当时歌剧院形成了一股“姜家祥热”。1980年初,姜家祥被中国音乐学院委派去湖南与当地文化局合办声训班,两年里,姜家祥尝试着将民族唱法原则如何运用于地方小戏唱法,取得的经验对我国其他地方小戏唱法甚为有益。
  姜家祥在民族声乐领域的探索和成绩,在声乐界引起很大轰动,当时民族声乐界有“南王(王品素),北姜”之说。
  从上世纪70年代起,姜家祥的工作量可以说一直是巨大而超负荷的。长期的劳累,中枢神经的失调,使得姜家祥患上了帕金森综合征,于1988年病退。在同是声乐教育家的妻子彭佩文的悉心照料下,目前姜家祥身体状况良好,虽然讲话还不太利落,但思维仍然非常敏捷,在病中还坚持为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学生授课,并继续自己的研究课题。《姜家祥声乐理论与教学实践》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诞生的,没有人会想到,这本书光是整理就用了3年的时间。书籍出版后,在声乐界尤其是民族声乐界引起了很大反响。94岁高龄的声乐教育家喻宜萱教授阅读此书后,兴奋地给姜家祥夫妇打来电话,称赞此书“既详尽又扎实,尤其是民族声乐部分,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告别这位声乐界前辈时,忽然想起歌唱家吴雁泽的肺腑之言:“没有姜先生多年的栽培,也就没有我作为歌唱家的今天。”
  姜先生白皙的脸颊,在午时的阳光照耀下,格外光彩。(题图:雪村)(附图片)


查看完整版本: [-- 沉默的闪光点———走近姜家祥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