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为让草原绿如茵——内蒙古牧区水利发展见闻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2003年08月 -> 为让草原绿如茵——内蒙古牧区水利发展见闻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郅振璞 2003-08-31 00:00

为让草原绿如茵——内蒙古牧区水利发展见闻

第1版(要闻)
专栏:

为让草原绿如茵
——内蒙古牧区水利发展见闻
本报记者 郅振璞
  编者按:水利是农牧业的命脉。我国广大牧区正面临草原生态的修复和保护,水利建设更显得紧迫和重要。近几年,内蒙古、新疆、青海等主要牧区的干部群众在国家支持下,探索“小建设,大保护;小绿洲,大生态”的新型水利建设模式,修复草原生态、治穷致富,促进了边疆牧区的繁荣和稳定。今天这篇介绍内蒙古牧区水利发展的通讯说明,水利建设已日渐成为牧区新热点新亮点,牧区人民将会从中得到更多实惠。
  盛夏。内蒙古大草原,蓝天白云,绿浪无边,花开四野。
  驱车从鄂尔多斯高原出发,经呼和浩特、乌兰察布到锡林郭勒,时见碧草涌动,流水淙淙。大草原一改往年“天黄黄,地黄黄,风吹草低无牛羊”的荒漠景象。
  曾几何时,内蒙古牧区干旱贫瘠,草原退化,沙暴肆虐,每年旋起黄风二三十次,3万牧民被迫流离迁移。牧区10个盟市54个旗(县),除了东胜、科尔沁两个城区外,几乎全是国家和自治区扶贫工作重点旗、县。
  面对牧区可利用草原面积减少,水土流失的状况,内蒙古牧区在水利部支持下,自新世纪开始,进行了以搞好牲畜饲草料地灌溉为重点的牧区水利建设的尝试。近3年,国家仅小水利建设一项投入4460万元,在阿拉善、包头、鄂尔多斯、乌兰察布、锡林郭勒、呼伦贝尔等26个牧区旗、县、市(区)试点。加上历年建设,内蒙古目前共发展灌溉饲草料地342万亩,年产饲草料42亿公斤,不仅使487万个羊单位食有草料,还使草原生态环境有了好转。
  小建设,大目标:鄂托克流水淙淙绿染沙地边缘
  鄂尔多斯高原西南部的鄂托克前旗,在蒙陕宁交界处。全旗1395万亩草牧场,毛乌素沙地占62%的面积,可利用草场只有976万亩。年降雨量260毫米左右,蒸发量却高达2500多毫米。
  根据毛乌素沙地地下水埋藏浅且储存较丰富的特点,鄂前旗学会了开发利用地下水。这个牧区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县(旗),只批复示范户39户,实际完成示范户建设60户,牧民积极性很高,亲切地称为“自家的小绿洲”。今年种植的优质牧草紫花苜蓿、青贮玉米等饲草作物长势茂盛,染绿沙地边缘。
  53岁的许凤山,是毛盖图苏木(乡)伊克乌素噶查(村)沙地小绿洲建设带头人。过去,他家3800亩草场荒漠沙地占70%,每年要花2万多元下宁夏拉稻草。老许说:“买一小捆5元,咋喂得起?年年只敢留下百十头母畜,其余200多只羔羊都得卖掉。”这几年,除水利帮扶外,他投入10多万元,建设130多亩可灌饲草料地。看着眼前一米高的沙打旺、苜蓿和一人高的青贮玉米,老许笑了:“几年来,我哪年都养300来只羊,一共节省10多万元草料钱。今年春季育肥出栏100多只,挣了5万多元。我今年还要再扩大100亩可灌饲草料地,增加100只小尾寒羊哩。”
  自治区水利厅的康跃说,鄂托克水利试点为全区牧区水利建设开了个好头。根据内蒙古水资源、草原状况、牲畜分布、经济发展、人口布局等因素,最近全区提出“保护修复西部、重点治理中部、适度开发东部”的总体布局,牧区将以保护和改善草原生态,发展经济,增加牧民收入为主要目标:以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水资源为核心;以建设节水、高产、优质灌溉饲草料基地,实施大片天然草场休牧、禁牧、轮牧为主要手段;以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建立草原生态保护和牧区经济发展水利支撑体系,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牧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小投入,大收效:“五个一”创造水利建设综合发展模式在库布其沙漠边缘,杭锦旗旗长包生荣对记者说:“解决牧区生态、经济的矛盾关键在水,只有有效发展牧区水利,才能保证生态经济建设和人畜用水、引农入牧脱贫致富三重效果。”为此,杭锦旗水利建设创造出一套三效合一的“五个一”工程:每户牧民在承包草场打一眼机电井,建一座小水塔,开发一片小经济圈,盖一座舍饲暖棚,建一处青贮窖。通过引农入牧、以农促牧,减轻草场压力,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双赢。目前,杭锦全旗实施“五个一”的已有695户,恢复草场200多万亩。
  浩绕柴苏木五村牧民杨天明,2001年当自家牲畜一增再增到600只羊时,羊吃不饱不说,承包的4000多亩草场眼看就要变成荒滩。在旗水务局开导下,他投入6万元,加上水利补助8000元,建水塔、盖羊圈、建生态园和经济园,一连打了两眼机井。现在,他家有沙枣、杨树、柳树230亩,种紫花苜蓿40亩、洋柴30亩,还有柠条等近700亩,一年下来产各类干草8万多公斤,收玉米干草10万公斤、饲料12万公斤。他养的300多只羊,全部实行季节性舍饲。剩余的12万公斤干草,卖给周围牧民,去年收入7万多元。
  实施“五个一”后,杭锦旗牧民不仅吃到符合国家饮用标准的自来水,多年牲畜饮水也解决了,“五个一”户人均年纯收入稳定在4000—6000元,牧民自觉向保护草原、舍饲半舍饲的节约型畜牧业转变,取得明显的生态效益,国家每亩灌溉地投入10元左右,3—5年就可禁牧修复上百亩甚至上千亩草场。
  小生态,大绿洲:锡林郭勒草原和浑善达克沙地可望新生以小生态换大绿洲的生态逻辑在草原已初见成效,加上风调雨顺,今天的锡林郭勒一洗往日垢面,恢复了大草原的美丽。
  20.3万平方公里的锡盟,浑善达克沙地就占5.8万平方公里,是京津地区主要沙尘源。3年来,正蓝旗建设灌溉饲草料基地4万多亩,建设规模超过过去20年建设总和,去年被列为牧区节水灌溉示范旗。旗水务局钢苏和局长说:“我们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和‘大、中、小’相结合,跨越式发展,力争建成全区最完整的牧区基地。”
  锡盟水利局局长道尔吉介绍说,正蓝旗累计投入节水灌溉资金1800万元,农牧民自筹300万元。全盟牧区水浇地近3年也呈双位数增长,新建保灌面积13万亩,今年在建5万亩。到2005年要实现畜均饲草料0.06亩,力争早日实现小生态、大绿洲的目标。
  锡林浩特市毛登苏木占地5000亩的示范区里,天然羊草、野苜蓿与人工种草都是半人高,野生动物出没其中。正在浑善达克腹地搞科研的中科院植物所博士研究生柳梅珍、牛淑丽欣喜地说:“经过两年草原生态生理研究,证明小范围灌溉增草、大范围禁牧修复可防止沙丘活化,牧民卖草还可以致富。”
  牧区干部群众对草原水利建设充满信心。锡盟负责农牧业的常务副盟长李魁动情地说:“发展小水利,保护大生态,是草原的真正希望。国家能投多少,我们就能配套多少。”水利厅的远景规划表明:内蒙古有丰富的水资源,到2010年全区将新增灌溉饲草料地743万亩,届时灌溉饲草料地总规模达到1085万亩。7.4亿亩的天然草场,也将恢复到上世纪80年代水平,再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绿色天堂!(附图片)
压题照片:内蒙古自治区大兴安岭西南麓的哈拉哈河。
新华社记者 李欣摄


查看完整版本: [-- 为让草原绿如茵——内蒙古牧区水利发展见闻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