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汗洒土默川 建设新青城——来自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大规模城市改造建设的报告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2003年09月 -> 汗洒土默川 建设新青城——来自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大规模城市改造建设的报告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郅振璞 2003-09-30 00:00

汗洒土默川 建设新青城——来自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大规模城市改造建设的报告

第12版(专页)
专栏:发展特色 争创优势

汗洒土默川 建设新青城
  ——来自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大规模城市改造建设的报告
郅振璞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苍穹,笼盖四野”。
  迎着塞外金风,吟着北齐名句,走访千年古城呼和浩特市,不禁叹服这里古代丰韵与现代建设相映成辉,更叹服短短3年驱走落伍时代的尘埃,焕然一幅青山、绿地、蓝天,碧水、秀园、新城!
  进入新世纪,呼和浩特大步跨上来了。依托“风吹草低见牛羊”大草原迅速打造中国“乳都”,今年上半年,“伊利”、“蒙牛”已位居全国乳业的第一、三位;借助西部大开发的东风驶入经济发展快车道,规模以上工业增速连续两年居全国42个中心城市之首;百万青城儿女3年来奋力改造建设,使城市脱胎换骨焕发青春……
  新规划,新蓝图——要跨越式发展,就要提高首府城市的吸引力、辐射力和综合服务能力
  令人难以相信的是,直到1974年,呼和浩特的城市规划竟一纸空白;1998年以前沿用的还是1976年编制的第一部规划。新世纪前夕,江泽民同志视察这里,给呼市人吹响新号角:“团结拼搏,求实创新,把呼和浩特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首府城市。”
  世纪之交的规划再不是“纸上画画,墙上挂挂”了。呼和浩特市规划局局长刘润民把同仁们这几年的心血归结为:“热爱首府,共建青城”。近5年间呼和浩特市把“以提高城市整体功能和文明程度为核心的首府城市建设工程”作为全市三大系统工程之一,明确了“拉开城市框架,拓展城市空间;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城市环境;加快新区建设,提高城市品位;全面改造旧区,改善人居环境;保护名城风貌,创建园林城市”的城市建设方针。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储波多次要求,“首府要首起来”“呼市要在全区当龙头”“要两个文明成果一起拿”。自治区党委提出:2007年是自治区成立60周年,呼和浩特城市建设要“三年一小变,五年一中变,七年一大变”。自治区党委常委、呼和浩特市委书记牛玉儒提出,城市建设要始终坚持“精、美、洋”的原则。要将各项建设工程做到精工细雕,前瞻到30—50年不落后,而且要借鉴国内外优秀建设理念和成果。2002年3月正式组建的市规划局,编制城市规划对首府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近3年市区两级投入规划3000万元,使《呼和浩特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基本编制完毕;在市中心、铁北、东南、河西、如意、金川6个分区规划批复基础上,金桥新区(南市区)规划今年4月得到批复;白塔新区、金海路新区规划,也在紧锣密鼓地编制中。呼和浩特的城市空间,在“东优、西联、南拓、北控”八字方针中翩翩浮出水面。到2002年全市GDP总量已突破300亿元大关,全市总人口253万,建成区面积达到120平方公里。
  新思路,新速度——把为民办实事、旧城区改造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迅速融进可持续发展之中千年青城,在北方悠悠文明长河中经历了云中、盛乐、丰州、归化、绥远,直到今天的呼和浩特,一直未能摆脱“塞外”“浩特”的城市色调。在数十平方公里的旧城区,仅小平房、土坯房就占据原建成区面积的1/5;小街小巷数百条,“城中村”20多个,加上主次街道违章建筑火柴盒连片。这一切,与首府地位极不相称,严重制约了现代化首府城市的快速发展。呼和浩特市委把21世纪开局之年确定为“首府城市建设之年”,要用3年把小街巷道路改造完毕,用3—5年把城内平房、危旧房基本改造完毕。
  市旧城改造办公室主任樊卫国、建委副主任孙建华说:“呼市半个世纪以来,在解放初、上世纪70年代中期和新世纪,先后有三次大规模建设高潮。这一次改造力度、建设规模最大,主要得益于西部大开发和拉动内需的历史契机。”
  近3年,全市324条小街巷已拓宽264条,总长度10万米,总面积173万平方米,按照“先地下,后地上”道路改造原则和城市发展功能,全部埋设了排水、给水、燃气、供热、雨水、通讯等地下管线。新建70多条主次干道,总长度392公里,铺装面积800万平方米,使建成区道路总长度达到523公里。街巷道路建设更是方便了百万市民生活,公交和小公交车开进了巷里。全市公交车由333台增加到622台,营运线路由33条发展到49条。其中这几年新购入462台,新开辟和延伸线路21条,增设100多个新站点。公交日营业额17万元,比小街巷改造前增加10万元。
  有史以来的大规模拆建,使呼市有一个整洁有序的市容市貌。市政府加快行政区划调整,取消了包围城市的郊区,市区党政机关也从服从规划大局出发,迅速从市中心外迁,充分拉开了城区框架。3年来,共拆除危旧平房320万平方米,共建47个布局合理、符合卫生标准的便民市场。新建住宅430万平方米,形成诸如都市华庭、人和小区、芳汀花园、侨华世纪村等一批功能齐全、各具特色的精品住宅小区。全市还拆除锅炉483台,消灭15万个燃烧小烟筒,使空气质量符合国家空气环境质量II级标准天数,从2001年的196天增加到2002年的261天,今年预计可达276天。城市饮用水质达标率百分之百。
  市长柳秀感叹地说:“呼市近4年几乎扩建了半座城,使呼和浩特(蒙古语即青色之城)迅速复青,这一切离不开各族市民的支持,离不开自治区和首府的齐心共建。青城已经是城区140万市民共爱的绿色家园。”
  新手笔,新亮点——擎起巨笔泼浓彩,重塑首府新形象,依靠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打造现代化边疆都市
  呼市人把这3年的改造建设,形象地称谓“穿衣,戴帽,擦皮鞋”“脱裤子,穿裙子”。让一个久经风雨、衣衫褴褛的古城旧城迅速走进新世纪,呼市政府首先要拿起传统的十八般武艺。
  呼市今年对新华大街、中山东西路、昭乌达路等街道,实施建筑物“穿衣戴帽”街景整治和亮化工程,对城市四区主要街道和小街巷“洗脸搽粉”。至今,完成“戴帽”的建筑物230栋,完成“穿衣”建筑物1550栋。偌大的青城,似乎一夜之间变美了,变洋了。
  呼和浩特真正的巨变,是城市功能和人的素质的变化。集中到一点,就是使呼和浩特增强了自信,经济发展上开始“首起来”,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也“首起来”。全市呈现繁星漫天的新亮点。
  2002年建成的机场高速路被称为“区门第一路”,总投资4.4亿元,全长11.4公里,主道双向8车道,是面向21世纪的生态景观主轴线;二期工程今年要完成1亿元,目前四车道的连接线、南北辅道正在紧锣密鼓地施工中。
  多年干旱缺水的呼和浩特,中秋时节向全市人民奉献出一项以防洪为主、兼顾蓄水、绿化、美化、亮化的生态综合治理项目——东河治理工程。让阴山北麓的哈拉沁河水、地下水与即将引黄入呼的水综合利用,汇于12.8公里河道,3道绿色的橡胶坝和先进的数控电脑音乐喷泉,首先装点起3公里长的河道湖。市水务局党委书记李建平说:“音乐喷泉连创6个全国之最,东河治理工程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手笔。它是市区最大的生态景区,集文化、田园、民俗、科技、休闲、绿化于一身,绿化面积就达400多万平方米。”
  公路成为塞外都市的主要神经网络。现在,呼市公路总里程达3611公里。其中,3年新投入近20亿元,实现了一条条城市出口的贯延,加快了全市高水平的现代化公路桥梁网络建设。为加快城区扩展,总长42公里、总投资32亿元的绕城路,道路红线宽100米,是城市远景中的快速道,今年5月,在市委副书记王振义的督战中已全线招标上马。
  今年建成的道路节点58处主题花坛,市政中心、如意、金川、伊利、新华、四区区政广场等9大广场,美化绿化亮化面积近百万平方米,更为市民提供了优美的休闲娱乐场所。
  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塞外青城处处火树银花、流光溢彩。皓月高悬,成千上万的市民来到毗邻东河的如意广场,水幕电影、烟火晚会更给人们平添现代都市情趣。呼市人多年生活的家园变得焕然一新。五纵五横的市区道路,6个出路口和2个立交桥、4个公铁立交桥宽敞便捷,双环路和东西河改造,使城区变大变美了。
  城市改造建设坚持保护和发展并重,使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文物古迹,在现代都市构建中更添文化底蕴。记者看到,市里对五塔寺、小召、席力图召、大召、通顺街历史街区、将军衙署、清真大寺、公主府等及其保护控制范围,都进行了切实保护与整治,充分展示出大漠雄浑的历史文化资源……
  呼和浩特市一手打造现代城市框架,一手坚持文化强市,连续几年打造的昭君文化品牌,已经展示出首府独特的文化魅力。为两个文明建设构筑起更加宽广的发展平台。
  新高度,新发展——运用新机制经营城市,使城市在未来巨变中保持不懈的动力“对呼和浩特来说,3年城市建设投入,包括房地产开发,全市投入200多亿元是空前的。”市长柳秀坚定地说:“要使城市在未来巨变中保持旺盛的源泉,必须运用新机制来经营城市。”为使城市升值,市委、市政府先后实施了引黄入呼供水工程、集中供热工程、城市排水设施建设、天然气入呼工程,并加快了电力、电信设施建设等。在城市建设中城市资源盘活了,城市活力增强了。
  在大拆大建中,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引资力度。总投资近18亿元的“引黄入呼”工程中,利用日本第四批海外协力银行贷款4.54亿元人民币。总投资6亿元的集中供热工程、正在建设的两河综治工程,也都大幅度利用了日元贷款。
  为了努力拓宽城建资金渠道,2000年12月18日成立了市政“城发”投资经营有限责任公司;为了大胆进行水管理体制改革创新,2000年9月23日,呼市组建了全国第一家省会城市水务局,同时成立“春华”水务有限责任公司,变九龙治水为一龙治水。
  “城发”今年6月进入的正在建设中的金桥新市区,是呼市建设的重中之重。它囊括了原有13.6平方公里的金桥开发区,总规划面积43.6平方公里,规划人口40万。公司实施全方位市场运作,现在30多家企业入驻开发建设,动工建设3个热源厂,天然气门站储备站日前业已奠基,将分12次全面完成天然气置换工作。
  拥有水源开发利用资本的“春华”水务,不仅改造了供水、雨水、排水三大管网,到2005年还要投资60亿元,打造呼和浩特全新的水环境。目前积极启动的“引黄入呼”供水工程,将使全市城市供水能力由现在的23万吨/日,提升到2005年的71万吨/日。而且水务局盘活了水资源资产,已经增值15亿元。
  两手抓文明,硕果结满城。
  呼和浩特3年来全力推进“两个文明建设良性互动”机制,不仅构筑了乳业、电子信息、电力三大支柱产业,形成了生物制药、贵金属冶炼、石油化工、纺织服装等六大产业群,而且城区建设带动旗县城镇化发展,为未来扩展卫星城区奠定基础。呼市成为塞外北疆现代化都市已经不是梦了!
  呼和浩特先后荣获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市、全国双拥模范城等光荣称号。由于呼市硬环境大大改善和软环境日益优化,近3年引进区内外资金151亿元,利用外资以每年26%的速度递增,增幅居全区首位。仅今年1—8月,已经实施招商项目169个,引进资金52亿元。
  储波同志在最近全区两个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上说:“呼市是在一个欠账多、底子薄、水平低的基础上,实现城市面貌初步变化的,是一小变,这是还欠账、打基础。要继续争取中变和大变。中变——就是增总量、扩规模;大变——就是上品位、上档次,要有带根本性的变化,要有现代化城市的良好基础,要大气。”他鼓励说:“内蒙古有西部最具活力地区之一的大环境,呼市会越变越好!”
  经营城市无止境。今年呼市国内生产总值力图突破400亿元。到2005年全市中心人口达到160万人,规划建设用地面积达到160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要达到60%以上。在充满信心的百万市民面前,新世纪,新首府,新跨越,更新、更长、更美的画卷似乎刚刚翻过扉页……


查看完整版本: [-- 汗洒土默川 建设新青城——来自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大规模城市改造建设的报告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