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怎样理解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2003年10月 -> 怎样理解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林兆木 2003-10-30 00:00

怎样理解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第6版(国民经济)
专栏:学习《决定》答问解读

怎样理解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林兆木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里讲的发展不只是指经济增长,而是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发展。也就是说,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全面、协调发展,包括在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包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的发展。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的体现。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根本动力。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同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同实现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的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也是完全一致的。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我国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重要保证。
  2003年抗击非典的斗争,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就是,应当更加重视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最基本的动力,经济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但是,社会发展不仅包括物质文明的发展,而且包括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物质文明的发展,也不仅要有物质生产部门的发展,而且要有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以及各种服务部门的发展。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不仅包括使人民的物质生活更加殷实、富足,而且包括使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使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在满足人民物质生活的需要方面有了长足进步,但在满足人民接受良好教育特别是医疗卫生、全民健身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等需要方面,还有较大差距。我们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第一步和第二步战略目标,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在新阶段仍然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重视经济发展,但是同时有必要也有条件把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提到更重要的位置上。我们不仅要关注经济指标,而且要关注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不仅要增加促进经济增长的投入,而且要增加促进社会发展的投入,增加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投入。要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要在加快城市发展的同时,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以城市繁荣带动农村发展。要在东部地区加快发展、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的同时,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有效发挥中部地区的综合优势,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改造、振兴的步伐。要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适应,实现可持续发展。


查看完整版本: [-- 怎样理解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