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还有什么需要“抢救”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2003年10月 -> 还有什么需要“抢救”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杨学武 2003-10-30 00:00

还有什么需要“抢救”

第15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还有什么需要“抢救”
杨学武
  我国具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而丰富多彩的传统民间文化,乃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近年来时常耳闻目睹许多地方的传统民间文化正和稀有动物一样,面临着“濒危”的不幸遭遇:曾经流传久远的山东快书、山西梆子、湖南花鼓、湖北大鼓等等地方戏曲,本是“下里巴人”,却越来越“和者盖寡”了;曾经闻名中外的木刻、版画、剪纸、水印、刺绣等等民间艺术,都已成为“冷门”“绝活”,渐渐被人们遗忘了……于是众多有识之士呼吁,要千方百计“抢救”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最近有消息称,河南正在启动一项“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准备对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和大相国寺佛教音乐等一大批民间文化遗产实施紧急“抢救”。据悉,“这些在历史长河中蜚声中外的民间文化遗产,由于种种原因正面临失传和中断的危险。‘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将针对其不同形式和不同情况,采取措施进行重点保护和扶持。”
  每次听到和看到这些“抢救”的消息,我的心情就无比沉重。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许多民间文化遗产“面临失传和中断的危险”,而不得不花巨大代价来紧急“抢救”?在所谓的“种种原因”之中,有一种说法似乎占据“主流”,即传统的民间文化之所以“病(濒)危”,是因为在改革开放后经不起现代西方文化和港台文化的强烈冲击。这种说法并非凭空想象,有现实为证:一部美国大片上映的成果是几千万甚至几个亿的票房收入,而一台地方戏剧演出的结果却是“赔本赚吆喝”;一个台湾通俗歌星的演唱会使容纳几万人的“工体”座无虚席,而一位著名民间艺术家的表演活动在不足百人的小剧场里却还“虚位以待”……如果在芸芸青年学子中随意“问卷调查”:“你是喜欢流行音乐还是喜欢传统戏曲?”他会不假思索地回答:“现在是什么时代了?!”
  外来的现代文化对传统民间文化的冲击,虽然是不容置疑的客观现象,然而我发现同样是属于传统民间文化,为何有的却能幸免于“难”?譬如京剧曾几何时也风光不再,人们对这种慢吞吞的“西皮二黄”不感兴趣,可是后来京剧突然又“春风吹又生”了,其“时来运转”的原因有许多,有一些京剧艺术家拼命“抢救”,有媒体大力宣传,有众多的京剧迷奔走呼喊,还庆幸有很多领导爱好京剧、重视京剧。由此看来,并非是我们的传统民间文化跟不上现在的时代了,而是多种因素左右着传统民间文化的兴衰。
  对于传统民间文化,领导重视当然是一件非常有利的事情,但如果不把它们当作民族之魂和国家之宝,在体制和法规上给予它们生存、发展的保障,而只是把希望寄托在领导的重视上,恐怕那些不受领导爱好和重视的传统民间文化,就将面临濒危的境地。振兴传统民间文化,靠领导重视,更要靠体制法规的保障;只有这样,传统民间文化才能走出一条良性发展的路子。


查看完整版本: [-- 还有什么需要“抢救”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