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幼儿教育:困惑与争论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2003年10月 -> 幼儿教育:困惑与争论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谢湘 包丽敏 李斌 2003-10-31 00:00

幼儿教育:困惑与争论

第8版(科教周刊)
专栏:

  如何处理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关系?孩子“全托”利大还是弊大?游戏算不算学习?
幼儿教育:困惑与争论
谢湘 包丽敏 李斌
  “把教育的视线延长到孩子出生的那一刻!”几天前,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中国幼教百年纪念大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许嘉璐发出了这样急切和郑重的呼唤。
  100年前,同样的一个金秋季节,中国第一所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幼儿公共教育机构——湖北幼稚园在武昌诞生。从这一刻开始,中国的幼教从以往自发、封闭的家庭教育形态走向社会。
  中国幼教社会化的第一步,完全是以西方为摹本的。但是100年来,以陶行知、陈鹤琴、张宗麟、张雪门为代表的中国幼儿教育先驱以及一代又一代的后继者,朝着“中国化、大众化、科学化”的方向展开了持久而艰苦的探索历程。
  这种探索直到今天仍在继续。在同时举行的“中国幼教百年学术研讨会”上,我们听到了有关幼儿教育的种种困惑和争论。
  幼儿入园率呈下降趋势
  本次会议提供的一份介绍幼教事业成就的最新资料显示,截至2002年,我国幼儿园数从1976年的44.26万所增加到141.18万所;入园幼儿人数从1976年的1395.5万上升到2036万。
  但这份资料同时显示,近年来幼儿入园率呈下降趋势,发展形势令人担忧。2001年幼儿入园人数比1995年减少了690万人,减少幅度为25%,减少幅度大于人口下降幅度。目前,全国0—3岁幼儿的毛入园率仅为33.62%,低于“九五”规划目标11个百分点。
  有人认为,中国农村人口众多,适龄儿童的入园率低是很自然的现象,不值得奇怪。也有人认为,这是一些地方政府简单照搬企业改制的做法,将公办幼儿园推向市场造成的必然结果。但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导师王炳照教授发现,农村孩子上幼儿园的比例很小,城市的孩子上幼儿园的比例也不理想。“这是为什么呢?”长期从事中国教育史研究的王教授认为,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幼儿的早期教育通常都是以家庭为主的。在计划经济时代,很多单位、企业、街道虽然办过很多的托儿所、幼儿园,但那时的幼儿园大都是低水平的,不过是“寄存”孩子的地方。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对孩子早期教育也重视了,但是人们所期望的优质幼儿园数量很少,而且费用昂贵,这样,一些父母自然就把孩子留在家里。
  家庭教育和公共教育是有区别的。有关研究发现,把幼儿送到幼儿园参加一些集体活动,是幼儿完成社会化的最好方式。在一些发达国家,无论是经济富裕的家庭,还是贫困的家庭,孩子照例是要送到幼儿园去的,当然他们对孩子在幼儿园活动的时间并没有严格限制,有的每天不过一两个小时。
  孩子“全托”有利有弊
  “我坚决反对将孩子送到寄宿制幼儿园!”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前所长朱家雄的话一出口,就在会场上引起了很大反响。他说:“0—3岁儿童的教育有很强的科学性,我们应该重视幼儿与父母的交流,而寄宿制幼儿园却将这种关系拆开了,这很糟糕。”
  朱所长的观点得到了华东师大学前教育系裴小倩老师的支持。她所参与的《发生在社会关系中的0—3岁婴幼儿的保育和教育》的研究课题得出结论:母爱缺失或不利的养育环境都会影响到婴幼儿的大脑、新陈代谢和免疫系统。孩子与保育者的关系是0—3岁儿童保教的关键、基石和核心,保育者首先应关注的是与婴儿之间是否建立了安全的依恋和联结。
  北京市早期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徐明并不全盘否定寄宿制幼儿园:“我认为可以提供寄宿服务,但前提是家长确有困难,如长期出国、生病、进修等,否则园方应尽可能说服家长不送孩子全托。”她说,寄宿制幼儿园的出现有历史的原因,但更多的是中国文化的原因,它首先考虑的是家长的方便、省事,而没有将幼儿的发展放在第一位,这是对幼儿的不尊重。
  来自幼教一线的陆月崧是广东省顺德机关幼儿园园长。在这所幼儿园的300多个孩子中有60人寄宿。陆园长觉得对寄宿制幼儿园不能一概而论,因为让幼儿寄宿不管是对老师、家长,还是孩子,其实都是一种无奈。目前许多家长要创业,没有时间照看孩子,不得不把孩子送到寄宿制幼儿园,而寄宿制对有些孩子确实是一个锻炼。
  20世纪80年代有一项研究表明,全托的孩子的智力、交往、帮助能力高于日托的孩子,但语言发展和认知能力不如后者。如果家长忙于工作,长期不和孩子在一起,会拉开亲情距离,影响亲子关系。因此,“全托的孩子在5天中最好能有一天回家”。
  老师应是孩子的玩伴
  让每一个孩子有幸福快乐的童年,并让他们接受“适宜于发展”的学前教育,是世界公认的“游戏信条”。
  但这一信条正在受到挑战。如果孩子在幼儿园做游戏多了,认字识数少了,就会有家长找上门来提意见,“我让孩子到这里来是受教育的,不是来玩的”。“幼儿教育也已被纳入到应试教育的轨道,幼儿园教室中的游戏在迅速减少,使用笔和作业纸的现象在急速增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刘焱教授在谈到这个问题时忧心忡忡地说:“这已成了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尽管1989年颁发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提到“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之一,但刘教授指出,理论上、口头上重视游戏,实践中轻视甚至忽视游戏,已经成为当今学前教育领域一个普遍存在的矛盾。
  一方面是功利性教育的抬头。刘焱教授说,“提前开始”、“越早越好”已经成为现在人们对于婴幼儿教育的普遍认识,望子成龙的家长希望通过这种“提前开始”的学习,让自己的孩子在人生竞争的起跑线上占据优势。很多幼儿被剥夺了游戏时间而不得不去学习英语、绘画等等。
  而另一方面,幼儿的游戏又被成人所控制,成为教师导演下的“一台戏”,成为变相的作业或上课。南京师大教育系黄进说:“游戏应该是孩子自发地感受到乐趣的行为,但现在很多幼儿园里的游戏是按成人的意愿在玩。常常是老师带着孩子做完游戏以后,孩子还会问:‘老师,我们现在可以玩一会儿了吗?’”
  游戏是婴幼儿的基本活动,也是婴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刘焱教授认为,幼儿园的各种活动都应当体现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并给幼儿自由自主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应当改变游戏归游戏、上课归上课的现象,也应该改变“重上课、轻游戏,重教师编制的教学游戏、轻幼儿自发的自由游戏”的倾向。“老师应该是孩子的一个玩伴,跟他们一起玩,观察他们,发现他们,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成都市第五幼儿园教师曹伟说。她在自己的课堂上让孩子们自己来确定主题,自己选择角色,自己发展游戏情节,“我跟他们是平等的”,“孩子们的能力和创造经常会让你意想不到”。(附图片)


查看完整版本: [-- 幼儿教育:困惑与争论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