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走出脑血管病的认识误区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2003年10月 -> 走出脑血管病的认识误区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朱丽丽 2003-10-31 00:00

走出脑血管病的认识误区

第14版(健康时空)
专栏:

走出脑血管病的认识误区
朱丽丽
  编者按:秋冬之交,正是脑血管病的高发期,本版陆续收到不少老年读者来信询问如何预防脑血管疾病等问题。为此,本版就社会上一些老年朋友对脑血管病的一些认识误区,约请有关专家谈谈他们的看法,希望能对读者有所裨益。
  输液预防脑血管病缺少证据
  眼下刚刚降温,又有一些中老年人纷纷到各医院门诊要求输些疏通血管的药物,以预防脑血管病发作。据了解,这是目前在各大、中、小医院普遍存在的现象。这类药物价格较低,加上“常规”输两周的时间,费用大概在500元左右,每年春秋各输一次,经济上也可以接受。
  这种以输液来预防脑血管病的风已经刮了有10多年了,有这种想法的人大都有“输液好,有病治病,无病防病”的心理。这样的预防究竟有没有作用呢?
  北京市脑血管病抢救治疗中心主任王拥军教授提示,秋冬季虽是脑血管病的高发期,但是仅靠这种预防性输液来预防脑血管病没有科学依据。脑血管病要依据病因综合防治,单靠一两种药起不到预防作用,更没有预防脑血管病的灵丹妙药,患者不要听信误传。
  北京天坛医院药剂科副主任、副主任药师赵志刚介绍,目前患者预防性输液主要是一些活血化淤、降低血黏度、抗自由基及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这些药物从理论上讲可能对防治脑血管病有一定作用。但是一个方案的可行性需得到循证医学的验证,要有依据,否则实际效果就要打个问号。而目前“常规”输液预防方法尚没有得到科学、严谨、大规模的临床验证。
  另外,即使最好输液药的纯度并非百分之百,因此输液预防本身可以增加感染机会和输液反应,如发热、肺水肿、静脉炎、空气栓塞等。严重者还会造成血管内皮损伤,损伤之处可导致脂肪沉积,使动脉粥样硬化,久之形成新的梗塞。
  合理的临床用药原则应该是:能口服治疗的就不注射给药,能少输液的就尽量少输液。
  其他几个认识误区王拥军教授介绍,除上面的误区外,对脑血管病的认识误区还有其他几种,这些不正确的认识不仅存在于普通大众,同样也存在于医务人员中,值得警惕。
  “中风不能预防”
  只要合理饮食,注意降低血压,勤于锻炼,中风完全能够预防。据近年美国神经科学研究所的调查,中风病人死亡率较前下降33%,人们已越来越懂得如何去减少或消除中风的危险因素,如积极治疗高血压、防止肥胖、减少胆固醇食物的摄取以及禁止吸烟等。
  “脑血管病与老年人密切相关,中青年人不必担心发生脑中风”
  此种认识极其荒诞。如果中青年人有严重的高血压病,照样会发生脑中风。在我们的临床实践中,中青年人发生动脉瘤破裂并非绝无仅有。根据临床资料表明,绝大部分中风病人是在60岁以前发病。但临床也发现脑血管病的发病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发病年龄越来越小,因此中青年人切不可掉以轻心、麻痹大意。
  “中风可预测”前些年市场上出现各种中风预报仪,风靡一时。但人们很快发现远非如此,一些被中风预报仪判定为“安全”的人,不久发生偏瘫;另一些没什么异常的人被冠以“危险”的帽子。此类中风预报主要使用两种手段,一种是抽血化验血液流变学,然后把这些数据输入计算机,得出结论;另一种是根据指脉仪或微循环测定进行预报。发明这种仪器的人中少有真正的脑血管病专家,难免误入歧途。
  尽管不能用现有的技术对脑血管病做出短期预报,但可以根据危险因素知识做出长期预测。这种预测并非完全知道一个人一定会患或一定不会患脑血管病,但可以告诉你10年内患脑血管病的机率。比如有一种称作一过性缺血(简称TIA)的情况,就是常见的中风前期症状之一。TIA可以称为小中风,多数小中风发作仅1至5分钟,病人都能在24小时内完全恢复。大约有半数的中风小发作病人如果不加以必要地治疗,一年之内将会发生脑中风。因此一旦中风小发作,应及时看医生,及时诊断并采取相应措施,应用抗凝药或其他药物可以有效地预防脑中风的大发作。
  “中风病人不可能完全恢复”
  事实上只有15%的中风病人出现严重伤残,这些病人可能会永久性地失去说话能力或者偏瘫、卧床。每年发生中风的病人中,约有2/3能够存活下来,有1/3的病人可以恢复到接近发病前的正常水平。在中风病人中,大约有半数的病人在经过急性治疗后,仍然有说话障碍和部分偏瘫,但许多病人坚持适当治疗仍能有所恢复。得了中风一定要有坚定的信心,积极治疗。
  “一个人得了中风不会再发生中风”
  得过一次中风的病人再发生第二次中风的机会很大。对于脑梗塞来说,如果得病之后不注意预防,那么5年内发生第二次脑血管病的机会是1/3。但是对于大多数病人来说,通过服药和改变生活方式可以防止中风再发生。
  “鼻子经常出血不得脑血管病”这种说法是毫无根据的。相反,如果经常鼻子出血的人可能凝血功能有问题,对于有凝血功能障碍的人来说,患脑出血的机会更大。
  秋冬交替老年人要防范在先
  王拥军教授介绍,脑血管病又称脑卒中,常见脑卒中大致可分为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和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脑梗死,是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脑梗死约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脑血管病的发病因素很多,可分为能改变的和不能改变的危险因素。能够改变的危险因素,只要认真对待就能防患于未然,如高血压、吸烟、糖尿病、高血脂、嗜酒和药物滥用、肥胖、久坐不动的生活习惯。不能或不容易控制的因素则有年龄、性别、种族、地理环境、遗传因素等,如高龄、男性、黄黑种族、寒冷环境、有遗传家族史的发病率相对较高。控制危险因素,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心理平衡是预防脑卒中的有效方法。
  秋冬之交,北方地区气温变化大,正是脑血管病的高发期,希望老年人及既往脑血管病患者要注意适时增添衣物,且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依据个人具体情况寻找和驱除危险因素。一旦出现头痛、头晕,面部、肢体麻木无力等症状,要“即刻”到神经科就诊,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早康复,就诊越及时,治疗和愈后效果越理想。经过医生确诊,需要输液治疗的患者必须到正规医院输液。正规医院设有输液观察室,并有医生护士密切观察,一旦发现问题可以及时抢救。


查看完整版本: [-- 走出脑血管病的认识误区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