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园园 |
2003-01-30 00:00 |
文明的品格是前进、开放和融合的——访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所研究员陈乐民
第13版(国际周刊) 专栏:
文明的品格是前进、开放和融合的 ——访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所研究员陈乐民 本报记者 郑园园 记者问:“文明”与“文化”是近年来国际上使用频率很高的两个词,特别是“9·11”之后,它们常常纠缠到国际政治中去。首先请您界定文明、文化的概念。 陈乐民答:从时序上看,文明在先,文化在后。文明的反义词是野蛮和愚昧,人类脱离了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才有发展文化的条件。文明含义很广,是历史、文化思想、经济、社会甚至包括民俗、民风等各种因素的交织。我们现在把文明分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其实还有一种功能性文明,它介于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之间,指的是属于上层建筑层面中的运行体制、机制等带有工具性质、手段性质的文明,如政治体制、企业管理等。文化则包括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 这两个词常被混用,德国人却分得比较清楚。德国近代社会学家艾利亚斯考证过,“文明”二字源于中世纪宫廷中的礼仪,是外在的。康德说,文明是看得见的,文化是精神深处的。我国当代学者钱穆说文明是容易传导的,而文化是精神的,不容易传导。他举电影为例说明有些东西是跨着文明与文化的。摄影机代表着物质文明,而电影的构思、艺术加工等内在的东西则属于不易传导的文化。 问:您在《欧洲文明扩张史》一书中说文明在流动中,它的品格是前进的、开放的、融合的。请从欧洲文明发展史的角度作简要的阐述。 答:站在19世纪末反观欧洲文明,那是一个阶段分明的脉络:源头是古代的两希(希腊、希伯来)文明,中经中古的基督教文明,到近代史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工业革命、实验科学、技术发明等等),欧洲文明的脚步清晰可辨。英国的经验主义、大陆的理想主义、日耳曼的哲学,加上人文主义的神学思想(把社会的关怀融合到宗教中),这些基本因素在欧洲的空间流动着、融合着,逐渐发展成具有欧洲特性的文明。欧洲文明传入美国后,在20世纪形成了不同于欧洲的美国文明,这两种同根同源而后来发展方向有所不同的文明,统称为“西方文明”。 从文明发展和融合的历史观点看,阿拉伯文明、希腊文明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在远古,阿拉伯、小亚两河流域文明曾是希腊文明的来源之一。就是到了中世纪,它也曾滋补过欧洲文明。阿拉伯的数学、天文学、医学的成果,由东向西,点点滴滴地传入欧洲。从源头上看,数千年的欧洲文明发展史,既有欧洲内部各个分支文明的融合,也有它与东方文明的融合。 我想强调两点,第一,衡量文明的尺度和标准,归根到底是看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文明越进步,离野蛮和愚昧状态越远。文明的品格应该是进步的、向上的、融合的,朝着真善美的,代表着事物向前迈进的趋势的。第二,文明和文化都具有多样性,文明的主要特征是融合,文化的特征则不是融合,而是百花齐放。 问:您认为欧洲文明是一个扩张的过程,“扩张”(extension)有扩大、延伸之意,它让人产生多方面的联想,如扩大影响,扩展地盘、势力等等,您说的“文明扩张”有哪些涵义? 答:“文明扩张”有两层涵义,一是文明从此地传到彼地;二是指文明的存在本身就具有向外辐射的性质,例如一种思想、一种习惯,一种宗教、一项科学发明等等,其存在本身就会产生向外的影响。这些东西从此地传向彼地,另一地或接受它,或拒斥之,或一部分接受一部分遭拒斥,或接受过来而有所变异,都有不影响文明“扩张”的性质。 问:文明有优势与劣势之分,强势与弱势之别,其扩张或传导的能力也就有了区别。欧洲文明长期处于优势,16—19世纪,由于欧洲发展水平高于世界其他地区,成为世界中心,欧洲在扩张自己势力的同时,也在扩张欧洲文明,其间不乏侵略与征服,这是不是造成“文明冲突”的一个原因? 答:按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的说法,自有人类历史以来,有20多种文明已经消逝,今天存在于世界上的几种古老文明都是在历史中经过筛选而传衍下来的。一般来说,处于优势或强势地位的文明,其扩张、传导能力比较大。实力比较强的民族扩张的力度比较大。落后的文明终归会被先进的文明所同化。文明自身的生命力归根到底看它对社会进步的推动。希腊衰亡了,它的文明并没有跟着衰亡,反而影响了征服者罗马人。我国历史上也有类似的情况,如元继宋统,清承明绪,都采取了汉族的道统与学统。 文明的品格是融合,但其扩张过程中确实出现过冲突。18—19世纪,欧洲曾把触角伸向四面八方,在其政治经济的扩张中,也把欧洲文明传播出去了。那是与残酷、血腥的殖民压迫联系在一起的。再往远里说,西欧的十字军多次大规模东征,兵燹所至,血流成河。而阿拉伯、奥斯曼也一次又一次地把欧洲投入战火。那不是文明自身的问题,而是殖民扩张的过错,是争夺疆土和势力范围造成的灾难,而这一切往往是打着“传播文明”的旗号进行的。 问:按照您的分析,文明扩张本身不应该造成冲突,不应该把文明差异造成的矛盾与利益争夺、疆土争夺混为一谈。 答:对。去年《世界知识》杂志曾刊出一张照片,那是一张哭墙、犹太人的圣殿山与阿拉伯人的阿克萨清真寺并存的照片。这张照片使我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都发源于伯利恒,单纯的宗教问题不应该导致冲突。如果有矛盾和冲突,那就是沟通的对话不够。文明的差异,来自各种文明不同的“思想底格”。也就是说,每种文明都有各自的路向和“历史精神”。好比是人的性格,东西文明各有各的性格,比如东方内向、主静;西方外向,有一种不停地向前冲击的动力。正因为如此,不同文明需要对话、加深相互理解。 古往今来,以文明名义发生的冲突和战争,实际上是政治性的冲突、利益的冲突。中东地区历来是列强为了石油资源和市场的必争之地,这个地区的各民族,有着几千年古老的文化积淀,有着强劲的、渗透于整个民族的深刻的宗教情结,这个地区的人民,保持着自己的民族心性,同时也相当广泛地吸收了西方文明。因此,用“文明冲突”解释美国与中东一些国家的矛盾,解释美国非把萨达姆搞下台的原因不能服人。 总之,文明问题不能与具体的、现实的利益纠葛混淆在一起,国家关系如何归根到底系于政治和经济权益,但它并不妨碍文明的沟通,历史就是这样走过来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