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伟 |
2003-01-31 00:00 |
教材盗版为何如此猖獗
第8版(科教周刊) 专栏:
教材盗版为何如此猖獗 本报记者 丁伟 码洋,图书出版界的专用术语,指的是图书出版、销售数量与单位价格的乘积。对出版发行单位来说,码洋越多,图书的市场预期就可能越高,销售情况就可能越好。 “通常情况下是这样的,但规律常常被打破。越是畅销的书,就越可能成为盗版的目标。比如各类教材和教辅读物的需求量大,自然也就成为盗版重灾区。”新闻出版总署出版物市场监管局局长范卫平告诉记者。 “我们社一年的销售码洋有10多亿元,但盗版带来的损失高达3亿多元。”刚刚从“打盗”一线归来的高等教育出版社法律事务部高级主管曾敬一脸无奈。 盗版无孔不入,连《全国干部培训教材》也在劫难逃 《全国干部培训教材》是根据中央关于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指示精神和干部学习的实际需要,由中组部、中宣部、中央党校等13个部门组织数百位著名专家学者和领导干部,历时两年多编写而成的。中组部、中宣部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各地组织干部认真学习。 中央的号召得到各地的积极响应,一些不法分子趁机而动。去年8月,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接到举报,称北京博泽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非法贩卖盗版《全国干部培训教材》。新闻出版总署、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国家版权局对此高度重视,部署北京市有关单位立即查处。办案人员经过5昼夜连续奋战,在海淀区四季青乡中坞村292号院当场缴获盗版《全国干部培训教材》6101册,总码洋近16万元。检查中,办案人员还发现大量销售单据,证明犯罪嫌疑人已向贵州省委组织部、吉林辽源市委组织部、江西赣州市委组织部、陕西宝鸡市委组织部邮寄盗版《全国干部培训教材》29366册,销售金额59万多元。 “从大中小学教材、辅导读物到干部培训教材,从财会、律师、护士等执业资格考试辅导用书到考研、GRE、TOEFL等考试复习资料,盗版简直无孔不入!”据范卫平局长介绍,近两年来,在全国各地“扫黄”“打非”办公室受理的盗版出版物案件中,盗版教材、辅导读物的案件占相当大的比例。去年8月初到10月底,新闻出版总署、教育部等4部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一次打击盗版教材专项治理行动,共收缴盗版教材、辅导读物1024.09万册。调查发现,全国许多地区均发现有盗版教材现象,个别地区甚至十分猖獗。 “据我观察,近年来国内盗版技术好像‘鸟枪换炮’了。”科学出版社“打盗办”的郭晓正介绍说,原来盗版教材大多印刷、装订粗糙,错别字连篇,一眼就能分清;现在,有些盗版教材和真的几乎一模一样,不仔细鉴别,很难下结论。 “连老师都在贩卖盗版书,我们还能信谁!” 老师贩卖盗版书?!这是真事儿。 2002年10月初,河北省邯郸市有关部门接到学生家长举报,称孩子们交了相当数额的学费后,使用的却是墨色较淡、字体模糊、有的甚至只印半边文字的课本。全市大约有100万本盗版教材正捧在孩子们的手中,更令人不敢相信的是,这些盗版课本大多是老师强行推销给学生们的。在这些学校的门口都有一个到几个小卖部,或者个体书店。当学校征订课本的时候,一些老师往往以多种方式暗示学生“自行采购”或集体到校外书店购买;有的学校在新华书店订一部分,再到个体书贩那里买一批;有的学校拒绝征订新华书店提供的正版教材,宁肯使用盗版教材;一些私立学校为了争揽生源,靠使用盗版教材降低收费标准。 在此前后,河北、新疆、浙江、广东等地相继爆出老师贩卖盗版书的丑闻。一位家长在给新闻出版总署写来的信中说:“连老师都在贩卖盗版书,我们还能信谁!” 是什么原因使一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贩卖盗版书?答案只有一个,就是盗版教材的高额回扣。调查发现,一些不法分子对学校或个别老师许诺的回扣额,竟是正版教材价格的 50%。难怪出版界有人感叹:盗版教材 有贩毒的利润,却无贩毒的风险。 为应对盗版,降低损失,许多出版社专门成立了反盗版办公室,简称“打盗办”。在北京,高教出版社、商务印书馆、科学出版社等12家出版机构还成立了“打盗联盟”,可谓费尽心机。在上海,饱受盗版《大学英语》之害的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竟派编辑直接和各高校联系,承诺凡通过正规渠道进正版教材的,出版社定期返还学校一定金额作为教学科研经费。电话采访上海外教社“打盗办”的一位负责人时,她告诉记者:“许多出版社都有类似做法,实属无奈。这是中国出版界的耻辱与悲哀。” 没有多少人“拍案而起”,倒有很多人“自投罗网” 前不久,河南郑州市某中学高二年级的学生每人领到了一本辅导书,说是对功课非常重要。学生们发现书籍印刷有些粗糙,便向老师反映。谁知老师却告诉他们,的确是盗版书,但内容与正版一模一样。正版定价25元,“这种书”虽然也印着“定价25元”,但实际上却只要学生交15元,而且是先领书,下学期再收费。“何去何从,你们自己选择。”结果,绝大部分学生选择了继续使用盗版书。 盗版教材直接侵害著作权人和出版社的利益,给学生带来了很坏的影响,也严重败坏了学校和老师的形象。谈起这个道理,人人心知肚明。但没有多少人因为买到盗版教材拍案而起甚至投诉。恰恰相反,倒有很多人“自投罗网”,知假买假。在北京某大学,记者随即采访了几名学生和老师。在接受采访的7名学生中,有4名承认自己买过盗版书。一名学生说:“盗版书质量当然比不上正版书,但马马虎虎还能看下去,关键是价格便宜。”一位老师说:“我知道许多学生买盗版书,也给他们讲过保护知识产权的道理。我问学生:‘如果将来你们的著作被剽窃盗版,如果你们的孩子在读盗版教材,你们作何感想?’一些学生好像听进去了,一些学生好像不以为然。” 这位老师进一步分析说,近年来,国家为保护知识产权可谓不遗余力,有关部门打击盗版教材的力度前所未有,一直将这项工作作为“扫黄”“打非”和出版物市场监管的主要任务来抓,也取得了不小的成效。但盗版教材在一些地方仍然屡打不止,甚至愈演愈烈。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全社会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不强。 与此同时,还应该从教材的出版发行体制上找寻原因。目前,我国教材的出版发行体制还打着浓重的计划经济烙印。一是表现在出版环节,除“教字号”的出版社谁也不许染指。二是表现在发行环节,教材由各级新华书店独家经营。政府规定严格的市场准入,出发点无非两条:一是保证教材的质量和教材的统一;二是控制教材的价格,保护学生的利益。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一些出版发行单位机构庞大,机制落后,运行成本难以下降;一些出版社凭借垄断地位,追求垄断利润。这势必造成教材价格居高不下,为盗版腾出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也许,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让价值规律说话。说白了就是适度开放教材出版发行市场。”一位经济系的老师建议说,在教育行政部门审定教材内容之后,可由所有正式出版社招投标出版。这样,教材的出版价势必降下来;允许经工商部门注册的各类书店经营教材,发行毛利也可能降下来。“当然,严厉的打击和严格的市场监管不可或缺。” 据悉,新闻出版总署和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已经将打击盗版教材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要工作,并定期开展专项治理行动。 盗版教材能否被赶出课堂,我们将拭目以待。(附图片) 题图:查缴的盗版教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