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文根 |
2003-01-31 00:00 |
雁鸣鹤舞鄱阳湖
第14版(人与自然) 专栏:天地人
雁鸣鹤舞鄱阳湖 本报记者 廖文根 风吹草低见白鹤,冬日的鄱阳湖在鹤鸣鸭浮中展现着美丽的画卷。“1982年我们第一次发现了300多只白鹤,今年在鄱阳湖过冬的白鹤已经有3000多只!”谈起鄱阳湖的候鸟,一直从事鄱阳湖湿地研究的江西省山江湖区域发展中心谭晦如研究员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 打鱼捕鸟,是在鄱阳湖湿地生活的居民代代传袭的生活方式。当20世纪80年代初候鸟保护被提出来时,“先养人还是先保鸟?”成了没有完全解决温饱的湖区人争论的焦点。争论的最后结果是:人要养,鸟也要保护。如今,整个鄱阳湖已经形成了一个保护圈,沿湖各县都划出一块地方设立保护区,各级保护区都在为候鸟营造一个自由王国。除了禁止捕杀候鸟,鄱阳湖还是我国最早实施禁港休渔的湖区。这项制度已经坚持了10多年。而从去年开始,鄱阳湖春季禁渔的范围由过去的62万亩扩大到全湖。 1998年长江、鄱阳湖特大洪水过后,国家在鄱阳湖地区实施了移民建镇、退田还湖工程。饱受水患之苦的群众全部迁到安全地带,退出的1000多平方公里的田地中,目前已经有200多平方公里恢复到原来状态。经过近几年的综合治理,湖面面积已达到5100平方公里,基本上恢复了鄱阳湖1954年的原貌,超过了洞庭湖,成为我国最大的淡水湖。 “从开始的抵触,到现在的理解和拥护,鄱阳湖沿湖居民对湿地保护的认识有了一个明显的变化。”谭晦如介绍说,现在保护候鸟已经成了沿湖群众的自觉行动,围湖造田已经停止,草洲上的群众也不再用草来做饭了,而改用煤气和沼气。牛也越来越少,现在草洲上的草长得很好。“鄱阳湖最大的资源是水,我们希望鄱阳湖能为国家的‘南水北调’工程做点贡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