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宇 |
2003-01-31 00:00 |
印度春节“迪瓦利”
第15版(国际副刊) 专栏:
印度春节“迪瓦利” 本报驻印度记者 张静宇 每年一进入印历昴月(公历11月前后),印度家家户户就开始忙着擦玻璃、扫房子,清扫家中的神龛。人们在院子里摆上一排排小瓦罐,罐里灌满灯油,并在油面上撒满花瓣,一些殷实人家还在屋顶挂起串串彩灯。熟悉印度习俗的人们知道,印度教中最重要的节日——“迪瓦利”节到了。 “迪瓦利”一词在印地语里是“一排排燃放的明灯”之意,因而“迪瓦利”节也被称为“灯节”。传说中,印度教财神罗其密将在这一天遍访寻常人家,为各家送去祝福和财运。印度地域广阔,各地庆祝“迪瓦利”的方式和时间长短各有不同。首都新德里的人家连续5天打开家中的门窗,并在门口点亮一排排油灯,取引领罗其密女神进入家门之意。一些家庭还通宵达旦地播放乐曲,祈求神的护佑能够在来年为家人带来好运。就连生活在贫民窟里的穷人也要尽其所能,弄上一盏小油灯或点上支蜡烛,在希望中度过节日之夜。 印度人过“迪瓦利”节的方式与中国的春节有许多相似。几个月前,记者赴新德里上任,正赶上“迪瓦利”节。离过节还有一周多时间,城里已到处张灯结彩,支起大篷,一派喜庆气氛。开车随便停在哪个路口,都会有小贩把手中的彩色气球举到你的车窗前,按照当地习俗,即使你不想买他们手中的东西,也得塞些零钱给他们,“让穷人也能过节”。 节前是各种生活用品的销售旺季。商家们借用公园、空地办起各类临时性商品展销会,那情景很像北京春节的庙会。展销会上卖的东西物美价廉,从而引得十里八乡的人前来采购。场地的角落里,妇女们坐成一排,请艺人按照传统风俗在她们的掌心画上精美的线条图案,男人们则提着大包小包,站在一旁耐心等候。最开心的是孩子。男孩儿拉着父母在市场为他们挑选成捆的鞭炮,女孩儿则叽叽喳喳地守着首饰小摊不肯离去。穿行在人群中,不时有孩子手里举着一串东西边走边吃,那东西看上去很像中国的糖葫芦,但是颜色不同。印度不产山楂,所谓“糖葫芦”,就是用面粉、奶酪、糖、果料和蜂蜜等制成的圆球,外表裹上“金粉”,其味道甜得发腻,不习惯的人很难享用。服装摊多为儿童设置,因为逛市场的人很多是奔着为孩子添新衣来的。 “迪瓦利”节是印度穷人一年中最快乐的日子。因为这一天,他们有权向主人或他们曾为之服务过的人请求付给节日小费。这时,曾经给我们记者站送过报纸、修过电话、送过煤气的人,都会找上门来理直气壮地要钱,即使他们当中许多人从未谋过面,你也不好拒绝。印度人相信在“迪瓦利”节里积德行善,可保一年平安。 节日的高潮在夜晚。天刚擦黑,四处已亮起五颜六色的彩灯,一排排、一串串,宛如天边不落的彩霞。当家家户户还在享受节日的晚宴时,孩子和年轻人已经迫不及待地到户外点燃起烟花和爆竹。在印度人的心目里,过去一年中所有的郁闷、不快都可以随着这震耳欲聋的声声爆竹和灿若祥云的朵朵烟花飘散而去。天亮之后,人们迎接的又是崭新的一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