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民族精神的颂歌——论尚德义的艺术歌曲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2003年02月 -> 民族精神的颂歌——论尚德义的艺术歌曲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赛音 2003-02-25 00:00

民族精神的颂歌——论尚德义的艺术歌曲

第14版(大地·文艺评论)
专栏:

  民族精神的颂歌
——论尚德义的艺术歌曲
  赛音
  尚德义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他在40年的音乐创作生涯中创作了大量的声乐作品,他的作品在吸收借鉴西洋作曲技法的同时充分突出了中国民族风格,从而使他在花腔艺术歌曲创作领域独树一帜,被誉为“中国花腔艺术的开拓者”。
  尚德义先生之所以有着广博而深厚的民族民间音乐根基以及在艺术歌曲创作领域具有高超的创造能力,是与其特殊的人生经历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艺术观和美学观分不开的。民歌及秦腔、花儿、兰州鼓子等多种民间艺术形式使他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熏陶和培育。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的音乐教育坚定了他创作要走民族化道路的信念。
  20世纪50年代,尚德义创作出《红领巾大合唱》,以讲究的和声、变幻的节奏和激越的旋律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的长笛独奏曲《赶牲灵》、钢琴独奏曲《喜丰年》、《新疆果园》等作品相继问世,使人们认识到他创作上的潜力,感受到他作品旋律的优美以及民族风格中清晰严谨的曲式结构。
  20世纪70年代,《千年的铁树开了花》运用西洋花腔技巧表现了一个聋哑孩子获得下乡医疗队的精心治疗而能开口说话而喷涌出的激情,体现了花腔歌曲表现现实生活题材所特有的优势。
  如果说《千年的铁树开了花》是尚德义先生艺术歌曲创作中的一个高峰,那么他创作艺术歌曲的第二个高峰便是1993年发表的《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这是一次跨越民族、跨越时代,用音乐形式来塑造这一悲剧性人物形象的尝试”,作品的每一字每一音都凝聚着作曲家真挚的思想感情,充满着一种凄凉和朦胧之美,伴奏的钟声始终萦绕在耳边“牵人神魂”。
  尚德义先生多次说过:“音乐作品能不能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能否打动人们的心灵,其决定因素在于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是否具有一定的深度”。因而他创作的歌曲《牧笛》荣获了中宣部的“五个一工程奖”。他创作的合唱《大漠之夜》荣获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金奖第一名,合唱《去一个美丽的地方》再次荣获第二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金奖。
  音乐作品只有植根于民族民间音乐,才能创新和发展。“最民族的,就是最世界的”这句不朽的名言,用于评价尚德义先生的声乐作品最恰如其分。乡情浓于水,歌情才能动于心。音乐是一种语言,是一种发自心灵的声音。一个人的音乐有其个性,尚德义音乐作品的这种个性集中体现在他的民族性上。正是由于尚德义先生重视民族的时代精神,在音乐创作中融入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真情挚爱,运用了具有民族特点的音乐语言,符合人民的欣赏习惯,因而获得人民大众的欢迎并传唱不衰。
  罗曼·罗兰说过:“一切能够永存的艺术作品,是它的时代的本质铸成的。”尚德义先生的艺术歌曲之所以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是因为他有着浓郁的民族风格、深厚的生活气息、崭新的时代风貌和独具作曲家风格特色的旋律艺术,所以人们听唱他的歌曲,觉得既熟悉亲切又新颖别致,真正达到了雅俗共赏的艺术境界。


查看完整版本: [-- 民族精神的颂歌——论尚德义的艺术歌曲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