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敖汉旗树起治沙一面旗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2003年02月 -> 敖汉旗树起治沙一面旗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王淑军 2003-02-28 00:00

敖汉旗树起治沙一面旗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体育)
专栏:

  敖汉旗树起治沙一面旗
  本报记者 王淑军
  中国治沙治得好的,西数陕西榆林,东数内蒙古赤峰。说到赤峰,又首推敖汉。
  联合国曾利用卫星遥感对我国东北测控,发现只有大小兴安岭和敖汉旗的森林植被显示为成片绿色。森林覆盖率从建国初期的1%到如今的40%,2002年,敖汉旗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环境500佳”称号。专家说,敖汉旗树起我国县级治沙的一面旗帜。
  治沙——逼出来的选择
  敖汉旗面积不小,8300平方公里。北有科尔沁沙地,南有燕山山脉。从南往北,依次呈现三种地貌。南部山区山体破碎,“十年九旱,一年不旱,洪水泛滥”;中部丘陵流水切割,“天降二指雨,沟起一丈洪”;北部沙地风沙肆虐,“人迷眼,马失蹄,白天点灯不稀奇”。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生态环境最恶劣。农民种地,人种几遍沙压几次,“种一坡,拉一车,打一簸箕,煮一锅”。京通铁路刚通车不久,1981年敖汉地段就被沙掩埋,交通中断72小时。吕振乾老人在乌兰巴日嘎苏住了大半辈子,30年中有3栋住宅被埋。东荷也勿苏嘎查70多户牧民,1987年含泪举家搬迁。好多老百姓还记得,晚上还平平静静,一早醒来,沙子从窗口流到了炕中间,有的户甚至黄牛顺着沙坨上了房顶踩塌了房……
敖汉人的生存遭到挑战。醒悟后的敖汉人,开始了以生态建设治理荒漠化的惊天动地之举。马海超,今年73岁,栽树40多年,人称“绿林好汉”,从1980年起任旗林业局领导11年,正是这期间敖汉生态建设突飞猛进。他仍然记得,那些年里敖汉植树造林有两个大手笔,一是1982年京通铁路防护林建设大会战,沿线造林3万多亩,万人建成绿色长廊百余公里;二是从1990年到1992年,仅3年,就在流动或半流动沙地上造起黄羊洼牧场防护林,造主副林带294条,总长726公里,500米见方的大网格877个,规模和质量堪称塞外之最,标志着敖汉北京沙区防护林体系初步形成。
  在敖汉,像马海超这样痴情绿化者有多少?说干部,造林英雄李儒、沙漠之狐孙家理……说群众,大漠之子张富、绿化老兵姜云汉、治沙勇士王国泰……这里的每个人都会为你举出好多。植树造林、爱绿护绿,已成为敖汉人的自觉行动。敖汉成为全国唯一一个造林保存面积超过500万亩的旗县,是有原因的。
  如今,敖汉生态建设的效益不断显现:土不下山了,水不出川了,天不扬尘了,地不偷懒了。与上世纪70年代比,敖汉的地下水位上升1米左右,年降水量增加60毫米,无霜期延长5天,播种期提前1个月。全旗活立木蓄积量542万立方米,价值14亿元,人称“绿色银行”,且每年递增28万立方米。从1991年开始,敖汉粮食连续8年大丰收,1998年达到6.4亿公斤,居赤峰之首,创敖汉历史之最。生存问题解决了,敖汉人开始注重发展,80年代后期种植的经济树种开始成为摇钱树,沙棘饮料、杏仁露走俏市场;建立养殖小区100多个,牲畜存栏95万头……
  科技——绿起来的希望
  敖汉起初治理荒漠化,首先碰到两个拦路虎:第一个是地处半干旱区,植树容易成活难,怎么办?
  靠科学技术。
新中国成立后的头30年,敖汉年年造林不见林。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敖汉人认识到要靠科技,开始把治山和治沙结合起来,把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结合起来,把植树和种草结合起来,把近期效益和中长期效益结合起来;山水林田路沟统一规划、综合治理,治理一片,成功一片,见效一片;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齐要。
  敖汉旗治山和治沙,在南北两个战场展开。在南部山区,以小流域为单元,集中、连续、综合治理,统一规划、施工、验收,在一个流域内综合设计若干种水保形式。在宝国吐乡的大青山山区治理工程,记者看到,昔日4万多亩的不毛之地,如今是山上草灌乔混交,山脚水平梯田环绕,谷底建成果树经济沟,一个独具特色的经济园区初具雏形。下山时,吉普车惊起一只山鸡,给人惊喜,随行人员说,以前别提山鸡,就是家鸡也养不活。
  在中北部沙区和丘陵区,营造农田牧场防护林,因地制宜,分别采取围封、飞播和人工治理的方法,从西到东,沿老哈河筑起一道百余公里的绿色长城。如今,车行其间,但见20年前栽植的樟子松荫翳蔽日,10年前造的防护林名副其实。上世纪90年代中期,敖汉旗又引进并推广植物再生沙障治沙法,每年以3万亩的速度向沙地推进,使敖汉的明沙由70年代的57万亩,锐减到现在的9万亩,为治理首都北京的沙尘暴作出巨大贡献。
  新技术的应用,也解决了造林成活难的问题。深沟大坑整地、浸苗补水、适当深栽、扩坑填湿土、分层踏实等8个环节组成的抗旱造林系列技术,使造林成活率提高36%。南部山区的客湿土造林、营造袋造林、生根粉、保水剂等技术,使造林水平产生一次次飞跃。至今,敖汉旗有10多个项目分获自治区和国家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在三北地区得到广泛应用。
  组织——凝聚起民心
  第二个拦路虎是荒漠化面积大,人口又分散,怎么植?
  靠有效组织。
敖汉植树造林组织得好,首先是有群众基础。初到敖汉,记者就听到一个故事。1999年7月21日,5000多村民奋战在黑风岭山区造林,忽然天降暴雨,一三轮车从山上翻下,车上前来植树的8位村民不幸遇难。消息传出,乡旗领导非常紧张,担心会影响群众造林。没想到,此后几天,工程继续进行,速度骤然提高;失去亲人的家庭尚在悲痛之中,其他成员已自愿出工;各地群众纷纷为逝者自发捐款……
其次是领导得力。敖汉将这些年的经验归结为四句话:一是领导带头领路子。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从1979年旗委和政府做出《关于开展植树种草和防沙治沙的决定》起,1982年,1989年,1998年,2001年,在每一个阶段,都可以看到旗委、政府运筹生态建设大计的鲜明轨迹。
  二是政策支持交底子。“不让农民吃亏,把生态效益和农民的利益紧密结合起来”。从早期由政府为群众无偿供苗,到1985年后的半价扶持和以奖代补,到90年代的联户承包、集体开发、股份合作和使用权拍卖等形式,群众积极性空前高涨。
  三是典型引导做样子。六道岭的精神、大青山的气魄、黄羊洼的规模、黄花甸子的模式,模范马海超、孙家理等,在敖汉人人皆知,形成表率。
  四是集中攻坚跨步子。从上世纪80年代起,敖汉旗采取大兵团作战集中攻坚,每年确定三四个乡为会战重点,联片治理。90年代起,治理难度加大,又采取联村联乡几万人甚至十几万人大流域会战,加快了进度,又形成了工程体系。
  临别敖汉,旗长冯任飞表示,将坚持生态立旗不动摇,以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为依托,生态建设、资源保护、产业开发协调推进。到2010年,有林面积将达到600万亩,占全旗总面积48%,林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15%。
  沙黄林绿两重天,敖汉正走出荒漠,迈向未来。


查看完整版本: [-- 敖汉旗树起治沙一面旗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