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入户农家话增收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2003年03月 -> 入户农家话增收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余继军 2003-03-28 00:00

入户农家话增收

第4版(要闻)
专栏:

  入户农家话增收
本报记者 余继军
3月25日上午,雨后初晴,道路湿滑,一辆中型面包车向厦门市同安区大嶝镇农村疾驰。车上,中共福建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郑立中神情专注。年初,厦门市委、市政府提出:确保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去年增长10%以上,争取到2005年全市农民的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开春伊始,郑立中就决定用3天时间深入农村调研。
汽车径直开进了大嶝镇东埕村。大嶝镇由大嶝、小嶝、角屿三个岛屿组成,与金门最近处不足2000米。东埕村位于大嶝岛的东北部,共有540户1828人。由于人均耕地只有0.06亩,东埕村村民过去主要靠传统的海水养殖生活,并不富裕。20世纪90年代以后,该村大力开展富余劳动力转移,积极进行劳务输出,1020个劳动力中有307人在外打工,生活面貌大变,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5000元。
郑立中拉住村主任陈清水坐下,掏出计算器,一笔一笔地算起了全村的收入情况。经过计算,他得出结论,东埕村1/3的外出打工者赚取了全村收入的2/3。之后,郑立中还专门走访了5位丈夫被外派到以色列、新加坡等地打工的“留守女士”,详细询问了她们的生产生活情况。
简单午餐后,郑立中一行坐船来到了小嶝岛。这个面积只有0.8平方公里的小岛已经10多年没有来过市委书记了。小嶝村村支书邱江汉紧握着郑立中的手,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小嶝村人均耕地不足0.01亩,农民过去主要靠海水养殖维持生计。90年代开始的对外劳务输出给村民带来了富裕,2002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超过4000元。在小嶝村1550个劳动力中,有516人外出打工。郑立中又掏出计算器算了起来,结论依然是1/3的打工者赚取了2/3的收入。
“这不是一个巧合,这是个带有规律性的东西。”郑立中说,“它告诉我们,在构筑海湾型城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谋划厦门的‘三农’工作,就是要果断地跳出农业抓农业,通过缩小农村来发展农村,通过减少农民来富裕农民。劳务输出就是农民增收的捷径之一。”


查看完整版本: [-- 入户农家话增收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