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郭承君:此生难解棉花缘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2003年03月 -> 郭承君:此生难解棉花缘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杨林鸿 陈春生 陈功瑞 2003-03-31 00:00

郭承君:此生难解棉花缘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
专栏:凡人英才谱

  郭承君:此生难解棉花缘
杨林鸿 陈春生 陈功瑞
  35岁的郭承君已与棉花打了16年交道。1984年高考落榜后,他揣着5.6元钱,带着对科学技术的渴求,骑车来到设在临清市的山东省棉花研究所,原来想查完资料就走,可所领导被他求学上进的精神所感动,留他在育种室当了一名临时工。从此,郭承君与棉花结下了不解之缘。
  郭承君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白天在实验田里观察棉花生长,晚上钻到图书室看书查资料。在专家指导下,他很快自学完了《作物育种学》、《作物栽培学》、《植物病理学》等大学课程,写下了2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值得一提的是,这期间,他与同所的临清籍临时工肖金红相识相爱。小肖特别喜欢郭承君的那股钻劲,支持他搞科研,用置办嫁妆的钱为他购买了700多册图书。
  敢爬前人没爬过的坡,敢攀前人没攀过的峰。郭承君就有这股钻劲。1993年,黄萎病在我国北方棉区大面积发生,一般减产10%—20%,严重的高达50%—70%,甚至绝产,人们称之为“棉花癌症”。郭承君决心攻克黄萎病防治难关。通过两年的观察研究,他和同事们探明了棉花黄萎病的发生与温度、相对湿度、土壤营养条件、改茬和药剂防治的关系,并据此提出了整套综合防治技术:在生产上选用抗(耐)棉花黄萎病品种,实行科学的轮作,平衡配方施肥,增加磷钾肥和微量元素的使用等措施。此项技术推广普及后,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许多人都知道“鲁棉12”,为了这个新品种,郭承君付出了8年的心血和汗水。作为试验、选育执行人,他听说海南的野生棉品种抗病虫害、耐旱碱时,三下海南,收集野生种子。一天,他徒步跋涉30多里地,来到一座深山里。深山里荆棘遍地,衣服被剐出了口子,胳膊、腿也被划出一道道的血痕。蚊虫更是在他身上肆虐,咬的脸上、身上到处是疙瘩。郭承君沉醉于找到3个野生棉品种的喜悦之中,忘记了疼痛,小心翼翼地将采集到的种子分类放在背包里。当他往回返时,却迷了路。他一直在深山里摸了两天两夜,饿了就摘树上的野果吃;渴了就喝口咸水。直到第三天,他才摸出了大山。一分耕耘一分收获。1993年,经过课题组人员的共同努力,全省第一个低酚棉品种———“鲁棉12”,通过了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命名,准予大面积推广。目前该品种已累计推广面积达600万亩以上,创造经济效益过亿元。
  10年来,郭承君深入田间地头搞调查,取样品,做实验,没歇过一个完整的节假日。为完成棉铃虫综合防治这一课题,他把自己关在实验室一个多月进行实验,出来时人整整瘦了一圈儿。为了弄清棉花品种间杂交后代对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他头顶烈日在棉田里一蹲十几个小时,有一次还因中暑晕倒在棉花田里。1998年底,郭承君自费创办了华丰农业科学研究所,主要从事棉花新品种培育、引进、实验和示范推广。
  近日,笔者沿着崎岖小路,走进临清城东的华丰研究所。三间临街的瓦房里,除了一袋袋的种子,便是一摞摞的书。说起棉花,不善言谈的郭承君口若悬河,黝黑的脸上挂着笑……


查看完整版本: [-- 郭承君:此生难解棉花缘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