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兴修农田水利,消灭水旱灾害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56年02月 -> 兴修农田水利,消灭水旱灾害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1956-02-24 00:00

兴修农田水利,消灭水旱灾害

第1版()
专栏:社论

兴修农田水利,消灭水旱灾害
兴修水利、消灭水旱灾害,是保证农业增产的基本措施。为了实现“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提出的粮、棉增产指标,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集中力量解决水的问题,争取在7年到12年的时间以内,基本上消灭普通的水旱灾害。
几千年来,水旱灾害一直是我国农业生产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解放以后,我国修建了很多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同时普遍地兴修了小型农田水利,这对减轻水旱灾害、保障农业生产起了很大作用。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的水利事业还是远远的落后于生产发展的需要。还有不少河流经不起特大洪水的袭击;有些地区山洪和内涝灾害还很严重;全国已有的灌溉面积不到耕地面积的四分之一,其中约有半数抗旱能力不强。近几年来,每年都有几千万亩耕地遭受水旱灾害。这种情况需要我们继续努力把它改变过来。
根治各大河流的水害,开发各大河流的水利,这是消灭水旱灾害的根本措施;必须按照国家计划,作的更多更好。但是,根治和开发巨大的河流,需要庞大的财力、复杂的技术和较长的时间,短期间很难得到显著的效益。为了满足农业生产的迫切需要,还必须努力发展群众性的农田水利工程。这种工程花钱少,见效快、收益大、容易办,最适合我国农村目前的人力、物力、技术等条件。只要把群众的劳力、财力、物力和技术力量很好地组织起来,国家在技术上、经济上再给以适当的援助,完全可以迅速、大量地兴建。吉林省1955年就注意了这个工作,全省在1年当中,扩大水田17,950多公顷,水浇地11,000多公顷,增产粮食4万多吨。由此可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应该普遍推广,使广大地区的农业能够迅速增产。
农业合作化运动创造了普遍兴修农田水利工程的最有利的条件。从去年秋冬到现在,无论新建立的和早建立的农业生产合作社,都没有例外地把兴修水利、保持水土作为增加生产的首要措施,开展了大规模的打井、开渠、挖塘、筑坝运动。个体农民从来办不到的事,合作起来就能办了;一两个社难以办到的事,几个社协同动作就办起来了。依靠合作化的力量,不但可以更多地打井、开渠、挖塘、筑坝和有计划地进行水土保持工程,并且可以逐步兴修较大的水库,实行机械灌溉和机械排水。河南省决定采取以打井下泉为主的兴修水利工程的方法,在两年内基本消灭旱灾,在五年内基本消灭水灾。别的省区也根据当地的具体条件,作了类似的规划。从1956年开始,在7年到12年内基本上消灭普通的水旱灾害,看来不仅可以如期完成,而且可能提前实现。
为了有计划地开展农田水利工作,必须在农业合作化和农业生产规划的基础上,制定实事求是、切实可行的中小河流的流域规划和农田水利全面规划,并且定出分年实施的计划,有步骤地分批地进行。许多农田水利工程往往不是一个社、一个乡、一个县作得了的,需要几个社、几个乡或几个县通力合作;许多水利工程不仅关系农业生产,并且关系其他生产部门,更需要有关部门协同动作。如果没有一个通盘的规划,不仅不能合理利用水利资源,全面发挥水利设备的效能,而且可能引起上下游、左右岸或各单位之间的矛盾,造成不应有的损失。这种事情是一再发生过的,应当极力加以避免。广泛地兴修农田水利,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水利机械和建筑器材,如果没有全面规划和分期实施计划,就不能够有计划地组织劳力,及时供应必需的物资。因此,各地必须做出规划,并且抓紧实施,以便加快建设进度,防止窝工现象。
各地对于已有的水利设施的潜力,应当充分加以发挥。几年以来,各地在改进用水管理制度,改善用水方法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目前许多工程的管理还是很落后的。例如,有的地区缺乏健全的水利组织和必要的用水规章,有的地区采用落后的大水漫灌的方法。这就降低了工程的效益,还常常造成土壤碱化的现象,必须加以改进。为了充分发挥现有水利工程的作用,应该把分散的经营管理改变为联合的经营管理,在同一河段取水的灌区,应该根据自然条件和实际需要,逐步实行统一管理;改善旧有工程,健全输水配水系统,加强控制水量的设备;同时要改进灌溉技术。旱作区应该推行沟灌畦灌和储水保墒灌溉的方法,水稻灌区应该实行勤灌浅灌的先进方法。
目前多数地区的农民正在全力兴修农田水利工程,有的地区正在加紧准备大规模兴修农田水利的条件。各级党政领导机关应当重视并积极领导群众性的水利建设,为实现消灭水旱灾害的艰巨任务而努力。


查看完整版本: [-- 兴修农田水利,消灭水旱灾害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