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未来的“千斤省”——安徽省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旁听记——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56年02月 -> 未来的“千斤省”——安徽省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旁听记——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于明 1956-02-24 00:00

未来的“千斤省”——安徽省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旁听记——

第3版()
专栏:

未来的“千斤省”
——安徽省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旁听记——
本报记者 于明
多灾的安徽省,快要变成祖国的粮仓了!最近,安徽省4,000多个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集会讨论了党中央提出的农业发展纲要草案,和中共安徽省委根据这一纲要草案提出的全省农业发展规划,每个人都看清了未来的美好的前途。
按照安徽省的农业发展规划要求,12年后,全省粮食每亩平均产量,在淮北平原地区,将由现在的200斤提高到600斤,淮南丘陵地区将由现在的280斤提高到800斤,长江两岸将由现在的600斤提高到1,400斤,皖南山区将提高到900斤。农民一年生产的粮食够两年吃。全省普通的水旱灾害和地方疾病也都消灭。文盲完全扫除,一部分人还可以受到中等教育。全省建立起2,000个发电站,农村初步电气化,乡乡有电灯,社社都通电话。农业合作社都有俱乐部、运动场。安徽人民将过着幸福富裕的生活。
全省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在讨论这一规划时,都相信它会逐步变成现实。因为他们记得,解放后,共产党领导农民已经作出了多少前人所不能作的事情啊!1955年,全省的粮食产量已提高到刚解放时的二倍半,超过了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的最后一年的产量。这而且是在连年遭灾的情况下获得的。而在今后的12年内要求达到的平均产量,仅仅是现在产量的二倍到三倍,但是条件却已大大地不同。现在全省绝大多数农民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适应安徽特点的“三改”办法,已经对避灾保收发生了重大作用;再加上国家工业的支援,难道不能创造更大的成绩吗?在讨论这些条件以后,每个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对实现这一规划的信心就更大了。
许多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介绍了他们获得增产的经验,有力地证明了现在的规划是一定能够突破的。老年农民张会亭,是淮河沿岸颍上县新民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社长。新民农业合作社的土地地势低洼,常遭涝灾,是所谓“狗不拉屎”的土地,解放初期,每亩产量平均八、九十斤。1953年,张会亭领导农民组织农业生产合作社后,只在土地上多加工、多施肥,就达到了增产的目的,每亩平均产量216斤。1955年,新民合作社按照土地性质,实行了各种不同的种植方法。有180亩地实行四种三收,第一季麦子实行二垅靠,在麦地里套种高粱(或玉米),拔麦后施足肥,又在高粱地里撒种芝麻(或蓝靛),等到芝麻长高了的时候,就犁掉种荞麦。麦子、高粱、荞麦每亩合共收了350斤,还有一季绿肥肥了田。还有160亩地,实行麦子、高粱、黄豆、玉米套种,四种四收,结果每亩平均收410斤。还有80亩地是第一次实行旱田改水田,在完全没有经验的情况下,实行稻、麦连作,每亩还平均收550斤粮食。另一种地实行红芋、葫萝卜连作,光是红芋每亩收1,000多斤。1955年,这个合作社的土地每亩平均收粮食330多斤,为刚解放时每亩平均产量的四倍。
在新民合作社得到好收成后,绝大多数社员反映:“一年到头都有粮食分。”也有部分社员却顾虑地力耗尽,来年不长庄稼。但马上有人不同意,说:“不怕地力耗尽,只要多犁多耙多上粪,就一定能够增加地力,多打粮食。”新民合作社照这样办了,并且充分利用了转高级社后的其他有利条件,今年的麦子又长得很好,全社今年的粮食产量将提高到每亩平均600斤,达到全省规划的1967年的淮北地区的粮食产量指标。
这个农业合作社的粮食产量,并不是淮北地区的最高产量,比他们高的还很多。有的每亩产量已经达到七、八百斤,有的达到了1,000斤以上。如颍上县沙淮第一农业合作社去年改种的水稻,有一部分每亩平均收了1,100多斤。可是,现在淮北的粮食平均产量每亩才200斤。大家认为,这些地方的农业合作社,只要像新民农业合作社那样,改进耕作技术,挖掘生产潜力,就一定会使淮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提高得更快。
来自长江两岸的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还介绍了许多一季稻改双季稻,一年两季改三季连作,旱田改水田,低产作物改种高产作物的经验。这些经验也是在不断地反对右倾保守思想中获得的。例如,曾经有人认为安徽省就不能改种双季稻。甚至有人在长江以南试种双季稻成功,获得增产以后,也还有人说:“江南可以,江北可是不行!”可是1955年的事实打破了这些人的保守思想:不但江南、江北改种的双季稻得到增产,就是在淮北徐家港试种的双季稻,每亩早、晚稻合计收了七、八百斤。这一年,全省有80多万亩双季稻,每亩平均比单季稻多收250斤左右。在这次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上,大家对今年扩大双季稻种植面积等“三改”措施的积极性很高。芜湖县在1955年掌握了种双季稻和三季连作等经验后,今年全县的土地利用面积将达到耕地面积的二倍多,粮食平均产量将由1955年的每亩690斤提高到1,000多斤。
全体积极分子在交流经验后,发现农业增产的潜力是很大的。淮北地区,如果把现在种一季小麦改为麦、稻两季,把低产作物高粱改种高产作物玉米,每亩地的粮食平均产量就可以提高一倍到两三倍。淮南丘陵地区,只要改进水利条件,不但能使一季水稻保收,还可以把耕作制度改为两旱一水(油菜、水稻、玉米),单位面积产量将大大提高。长江两岸的上千万亩土地,现在只有少数地区种了双季稻,如果以后都改种双季稻,那里的单位面积产量将是最高的。此外,安徽最近3年来实行“三改”的经验还证明,改种胜利百号山芋比种土山芋能增产一倍,可是现在改种的土地还不到三分之一;如果全部改种,也可以使粮食产量大大提高。
积极分子们在交流经验和讨论了增产办法以后,都表示要带动广大群众继续克服保守思想,首先突破今年的粮食生产指标,然后再争取突破省委规划的1967年的生产指标,那时,安徽全省将成为“千斤省”。


查看完整版本: [-- 未来的“千斤省”——安徽省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旁听记——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