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在珠江下游的沙田区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56年02月 -> 在珠江下游的沙田区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韩北屏 1956-02-28 00:00

在珠江下游的沙田区

第3版()
专栏:

在珠江下游的沙田区
韩北屏
珠江下游的三角洲,是一片丰饶肥美的土地,其中沙田地区,尤其富庶。说到沙田,人们也许会以为是沙砾遍地,荒凉瘦瘠的地方。其实,这里是祖国南方的大粮仓,可以和长江三角洲、洞庭湖滨、成都平原相比美,称得上是“渔米之乡”。这里的土地是冲积层的粘质壤土,平坦广阔。有一位苏联农业专家来参观之后说:
“这儿是乌克兰中的乌克兰。”
走进沙田地区,放眼四望,一片平畴,珠江的支流、河涌,比蛛网还要密,纵横交叉,像人身上的血管似地,输送比金子还贵的水,滋润了几百万亩的土地。在河流的两岸,一排排一簇簇的荔枝树,香蕉林,甘蔗地,还有高耸的桄榔、椰子,四季常青。这里的庄稼,一年有三次收成。屋前屋后,田边路边,只要种下,准有收成。河涌中水产丰富。近海的地方,农民放水下锅,再去河边用蚊帐布做的半圆形小鱼网一兜,就会有鱼虾做菜了。
在这样富庶的地方,生活应该是较好的。可是,解放以前,农民们长期的吃不饱、穿不暖,早上担心晚上,今天愁明天。
那时候,沙田地区的土地,绝大部分是属于官僚、恶霸、地主和“大天二”的。
(珠江下游的人们,叫土匪做“大天二”。)农民几乎全部没有土地。每当耕种季节到来,地主雇农民耕种,等到插下田,秧苗发青了,雇佣的关系也就结束。农民耕一亩田,只拿到15斤到20斤谷子,还要等到收割时才发给。这怎么能养活自己,养活一家人呢?地主恶霸、“大天二”们分区割据,各霸一方,设了数不尽的关卡,勒索打劫,无所不为。有的农民在无可奈何的心情下,撑小艇去捕鱼,回来的时候,每经过一道关卡,那些匪徒们就要上船拿去一批鱼,到最后的关卡,鱼被拿光了,空船一只,不能再“贡献”了,就得挨一顿打,谁稍微反抗一下,就可能被封船、甚至丢了性命。农民们就在这样黑暗的地区生活着,既悲苦而且极不安定。他们“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勉强在基围上搭盖“茅寮”安身,地基还是属于地主的。因此沙田区农民的住屋,非常简陋;在基围上,密集着低矮的“茅寮”,除地主的“围馆”(堆谷子的仓房)和恶霸、“大天二”的关卡碉楼之外,连一间瓦屋也没有。
如今,“茅寮”还带着沉痛的记忆遗留着,但是,农民们悲苦的生活一去永不复返了。
拿中山县港口区沙蓢乡来说吧。
这是一个普通的沙田区的乡村。在三条河涌的两岸,散布着5个村子,782户,3,667人,有水田12,650亩。1954年,全乡成立了100多个互助组,1955年上半年,组成了4个初级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到1955年秋,“雷鸣一声天下响”,毛主席的关于农业合作化的指示下达以后,全乡农民热情地奔向社会主义,在极短的时间内,新组成了7个初级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入社人数从占全乡总人口的34%跃升到93.6%。
今年1月,中共中山县委会、港口区委会,经过详细研究,决定全乡办一个大社。这个决定在乡里宣布之后,真是人人高兴,户户欢迎,大家奔走相告。龙昌村有一个农民说:“共产党的话,你硬是不能不听!说有拖拉机,我们乡里就有拖拉机,说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来!”社会主义的图景大大鼓舞了生产积极性,冬季备耕紧张的时候,白天村里看不到闲人。
全乡782户百分之百地参加了这个大社。全乡合作化了。这几天,他们正热烈地讨论和制定全乡的规划。水稻粮食生产,将从1955年的基础上,提高61%,比解放前的产量将提高380%以上。1957年的指标,要提早一年实现。生产提高了,劳动工分也跟着提高,预计今年的每一个劳动日工分,将有30斤谷子,全年以300个劳动日计算(这里四季都有生产劳动,差不多没有农闲。),每一个劳动力,可以有9,000斤谷子的收入。保证增产的条件,是一个“四万运动”——犁冬晒白10,000亩,入泥10,000亩,修筑水利围堤10,000井,积肥每亩10,000斤。副业生产上,将出现前所未有的景象,全乡从仅有7只公养猪扩大到1,500只,另养鸭子24,500只。在住宅、交通、文化生活方面,也有了规划。最使他们激动的,是要和那些历史遗物的“茅寮”告别了,全乡要在今年年底前,建筑新式房屋、新式街道,并将接上电灯。现在许多人聚在一起,就会比划着,指点着:“这里是住宅区,那里是文化区……”有时还会争论起来哩。
国家对沙蓢乡的支援是不小的。在这个乡里,有农业机器拖拉机站,有国营农场,有农业示范场,有气候站,还有农业技术推广站、畜牧兽医的工作组,农业上的机构,相当齐全。拖拉机代耕的土地,达到可以机耕面积的90%。这不仅使沙田区本来就感到缺乏的劳动力,大大得到解放,可以从事精细的劳作和备耕,同时也促使农民组织起来,使增产有了更好的保证。去年春天,全乡合作化运动还没有普遍展开的时候,拖拉机站派出机车,为合作社代耕,有几户单干农民,跑到拖拉机站来,要求代耕,还说:“我们比合作社多出一倍代耕费!”拖拉机站的负责人说:“你们快些组织起来吧!要不然,多出十倍代耕费,我们也没有法子机耕!”结果,单干户果然组织起来了。至于农民的子女,那些沙田区年轻的农民,更完全改变了模样,像港口区群众乡的苏银彩,3个月前还是一个农村姑娘,现在随着拖拉机队奔驰在田野上,是一名拖拉机手了。
农民们生活改善了,人口也随着增加。以前,这儿的婴儿死亡率是很高的,现在到处是孩子们的欢笑。民主乡有一个老农妇说:“单是我们地塘(意思是指共用一个打谷场的几家人家)上,解放后新添的孩子,就可以摆两桌酒。”
沙田区的农民,永远摆脱了穷困悲苦,展现在他们眼面前的是幸福欢乐。在和煦的阳光下,在一年到头满眼翠绿的果园中,在广阔的田野上,在蜿蜒曲折的河流上,飘送着动人心弦的“咸水歌”声,这不再是诉说哀愁的悲歌,而是庄严的快乐的赞歌,他们歌颂着毛主席,歌颂着共产党,歌颂着幸福生活……。


查看完整版本: [-- 在珠江下游的沙田区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