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青年轧钢工长李元辉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56年04月 -> 青年轧钢工长李元辉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李准 1956-04-30 00:00

青年轧钢工长李元辉

第2版()
专栏:

青年轧钢工长李元辉
李准

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里,我访问了鞍钢大型轧钢厂的青年轧钢工长李元辉同志。他看去非常年轻:散乱的头发复盖着前额和眉毛,眼睛里有时流露出一种天真的稚气。从他的面貌看起来,很容易使你联想到大学里的青年学生,他们在党的培养下,在沸腾的生活洪炉锻炼中,他们很快就成为建设祖国的坚强战士。
李元辉正是东北工学院的学生,他是在1952年怀着激动和兴奋的心情被分配到鞍钢大型轧钢厂里来的。
大型轧钢厂是由苏联帮助我国建设的第一座最新型的机械化自动化工厂,它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事业中肩负着重大的任务。李元辉在听说自己要分到这个厂的轧钢工段时,心中高兴极了。因为在学校时,他曾经听教授们讲过我国在过去轧钢工业上的悲惨情景:挂着外国旗的轮船停在码头上,它像猪一样的嚎叫着,把我国炼出来的钢锭一船船的装走。过些时候,这些飞扬跋扈的轮船又吐着浓黑的烟团回来了,卸下来的是由外国工厂轧出来的大型钢材。……
“不能给祖国丢脸!”这是李元辉在踏进大型轧钢厂时所抱的决心,可是在他走进巨大的厂房后,他感到有些茫然了。
一公里长半公里宽的大厂房像一座机器喧闹的小城镇。在厂房里上万吨重的巨型轧钢设备和加热、精整设备,全部是由电力操纵。一条两吨多重的钢胚,像火龙一样从加热炉里窜出来,在六十多秒钟内就要使它钻过十多个孔型,轧成大型钢轨和各种钢材。李元辉在学校里虽然学了些知识,可是像这样的自动化轧钢设备,他还很少听说过。面对着这些数不清的配电盘、操作箱、变压器和星罗棋布的操纵台,一种“机器虽好,掌握不了”的苦恼压上了他的心头。

你要和李元辉谈过几次话,从他说话时的认真态度和他那长长的下颏抖动的神气看来,会给你这样一种印象:就是这个小伙子有股“钻劲!”这种钻劲的表现是永远不满足的求知欲望和用刻苦劳动来钻研科学的精神。
他在初进厂时,也确实曾经苦恼过。可是在苏联专家来了之后,并且要把整套的轧钢技术教给我们,李元辉在向苏联专家学习上表现了极其虚心的顽强精神。
苏联轧钢专家库加耶夫同志也是二十多岁的青年。他到厂之后,就鼓励李元辉学习俄文。因为用俄文直接说话可以学得更快。李元辉也深深感到要迅速地掌握轧钢技术,学习俄文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尽管自己俄文底子差,工作忙,自己每天总要抽出两个钟头时间学习俄文。经过两个月的学习,他已经掌握这个极其有利的工具——能用俄文和专家讲话了。
在苏联专家的耐心帮助下,李元辉并没有辜负党和人民对他的希望,在短短的七个月中,他已经能够独立掌握轧钢操作了。在学习的过程中,苏联专家的高贵品质和对劳动的态度,给了他深刻影响。正像李元辉说的:“苏联专家不但教会了我们技术,并且还教会了我们对处理事物的态度。”他自己在学习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好问”。这个良好的习惯是苏联专家启发他养成的。他不管碰到大小疑难问题,总是向专家请教,甚至不放弃一件小事。有时,他看到专家在轧钢机旁摸摸这里,碰碰那里,他也跟着摸摸碰碰,有一次,专家摸了摸支持板,他也跟着摸一摸。通过手上的感觉便恍然大悟到,原来从支持板上就可以摸出辊子的串动方向。又一次,轧一二○圆钢,夹板和钢料之间空的隙留多少他不知道。问专家时,专家说:“留四公厘。”可是为什么留四公厘呢?再轧大一点和小一点钢材应该留多少呢?李元辉就是这样在反复思考中向专家学习技术的,他的钻研态度得到了专家的称赞。
李元辉在开始独立操作时,心里总是有些胆怯。特别是我国的大型轧钢厂,不像苏联那么多,每个轧钢厂分工比较细致。我们不但要轧重型钢轨、圆钢和方钢,还要轧各种大型槽钢,角钢和多种钢材。在轧制新产品中,要不断调整轧钢机的孔型,调整孔型又是最复杂精密的工作。这些工作给李元辉带来了很多困难,但是由于他能够虚心向苏联专家学习,在工作中坚决执行专家建议,因此这些困难就逐步被克服。像有一次轧三角钢,初轧时很好,轧到九点钟后,怎么调整孔型也总是出废品。李元辉慌了,他累得满头是汗,仍然找不出毛病在那里。后来打电话给专家,专家在夜里来了。专家在进到厂房后,看见他涂得满脸灰土,手脚慌乱,先没有帮助他检查毛病,只笑着把他拉过来,让他平静休息五分钟。休息后,专家又让他自己去检查,这一次把孔型的毛病检查出来了。事后,专家对他说:“做工作要有信心,信心是很重要的。我来只是让你静坐了几分钟。结果毛病仍然是你检查出来。这说明你不是不能够解决这个问题,而是由于脑子慌乱。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冷静是特别需要的。”又有一次,厂里试轧一种新的大型钢材,这是根据苏联专家建议来进行试轧。可是在试轧中从早到晚试了十几次,总是不对称。这时别的工班有些同志已经灰心,觉得专家的建议不一定完全行。可是李元辉仍然坚持试下去。因为他从平常专家无数建议中,使他对专家的建议深信不疑。一直试验到最后,在专家的帮助下试验成功了。专家在试验中也看到他的脸上有难色,后来就对他说:“觉得困难吗?我觉得越是困难越是有兴趣!如果机器一转,就轧出各种钢材,那么技术就没有什么必要了。技术就是解决困难,困难就是兴趣。”苏联专家的这几句话,在李元辉脑子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直到现在,他在碰到困难时,总是满怀信心地迎上去,想各种办法去研究它、克服它,丝毫不逃避,不躲闪。
有一天,李元辉到苏联专家库加耶夫同志家里玩。专家让他看了一张他父亲和一个曾经参加十月革命的中国人的合照像片。还亲切地向他讲述了苏联、中国老一代人的亲密友谊。通过这些谈话,使李元辉更深刻地体会到中苏两国人民的血肉关系和专家们高贵的国际主义精神。在专家回国后,他们两个还保持着亲密友谊。

去年,有一天党委书记把李元辉叫到办公室里问:
“目前你的工作里什么最重要?”
“轧出一级品钢轨。”他果断地回答。因为当时轧出来的钢材质量老是提不高的事情正苦恼着他。他虽然每天在值班的八小时中,忙得饭也顾不得吃,钢轨的质量仍然达不到国家指标。
“不是。”党委书记用劝勉的眼光看着他说:“群众的积极性比钢轨的一级品更重要。你现在所以提不高质量,是因为单枪独马。能够相信群众,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发挥大家的智慧,质量就能提高。”
接着,党委书记向他讲解了相信群众的重要。
这一次谈话给了李元辉很大的启示和震动,可是当时并没有完全解决思想问题。他想到了自己是怎样辛勤地向专家学习了一年多,才掌握了这样复杂的技术。工人们行吗?教给他们,他们是否能学会?他想着这些问题,可是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他仍然觉得党委书记的话有道理。他想起了一件事:平常轧圆钢,轧辊发生轴向窜动了只能量热钢。但是在九百多度的高热前,总是量不准确,因此常出二级品。有一天,工人张永仁对他说:“你何必量热的,量冷的不行吗?”他说:“方向不知道,钢的左右分不出来怎么量?”张永仁说:“能分,先分出前后,就能分出左右了。”接着他就指着刚取来的冷过的试样说:“试样的前边是平的,后边因为滚的快总是留个小尾巴。”李元辉看了看,果然能分出钢材的前后,因此量钢的问题就顺利地解决了。
通过这一件事情,使他考虑到:“由于分工细,工人掌握的都是一个具体环节,因此他们看得仔细,有独到之处。”同时也使他考虑到党委书记的话是重要的,不过当时他还有个顾虑,就是:“让工人们参加调整机器,头一个月的质量可能会更要降低。”
事实和李元辉的想法恰恰相反。当他开始教工人参加调整轧钢机时,工人们高兴极了。平常,他一个人在流着汗急头怪脑地调整机器,工人们只能在一边呆着插不上手。现在由大家共同研究调整,工人们都积极地帮助他工作,并且当时就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
一个月后,钢的质量不但没有降低,并且超过了国家的指标。
这件事情给了李元辉一次极其深刻的教育。
他开始体会到群众力量的伟大,体会到相信工人向工人们学习是工作中的智慧源泉。因此就更加主动地找工人研究商量。他们规定了技术研究会,增加了新产品试轧后的总结。慢慢地他和工人们打成一片了。
照他们班的工人金廷相的说法是:“李工长虽然是个大学生,可是不会脸红。譬如他操作错了,我们一提出来他就改正;他可不像别的知识分子那样害羞。”其实,李元辉是害过羞的。特别是在他初教了工人调整机器后。工人们掌握了技术,曾经有时把他作错的地方提出来。他也曾经错误地想过:“教会了你们,你们就提意见。不教你们的时候,恐怕你们也不知道吧!”可是尽管他虽然想到这些,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想法是错的,驳斥自己的错误想法!他想面子是个人的,钢材是国家的。那怕是脸红也要坚持让工人们更多提意见。李元辉就是这样和工人们紧密的团结在一起。
由于李元辉能够相信工人群众,向工人们学习,他每天值班时,饭能够吃了,工作也轻松了,工人们和他说说笑笑,也感到愉快了。
有一次,他们班里几个工人来找他,问:
“你今年多大了?”
“二十五岁。”他莫名其妙地回答。
“你不是没有对象吗?我们给你介绍个爱人。”
“谁?”他这一次却真脸红了。
“就是她。”工人们指着一个女工的名字说。
“我没有什么意见。”他说着更羞涩了。工人们却哄的一声都笑了。原来工人们看到他到了结婚年龄,大家就关心着想帮助他找个爱人。他们知道她对他的印象很好,可是有人怕他是个大学生瞧不起她。因此大家商量了几次,才向他介绍,他却欣然同意了。四
今年,毛主席的关于加快社会主义建设速度的指示传达到大型轧钢厂后,年轻的轧钢工长李元辉心里像点起了一把火。
当时,摆在李元辉面前的任务是:用打破常规的精神来提高轧钢的速度和质量,生产出更多的钢材源源不断地支援祖国各地的建设。
就在这时,厂里开了全厂的职工大会。由于李元辉在过去曾经提出过关于快速轧钢方面的建议,厂的领导上就把总结全厂的快速轧钢先进经验的光荣任务交给了他。
“向苏联学习,向群众学习。”李元辉在过去走过的一段路程上,得到了这么一条宝贵经验,这一次就更充分的把它运用起来。
他首先细心地研究了苏联亚速轧钢厂对于总结快速轧钢方面的经验。这个经验告诉他:首先是对本厂的轧钢进行测定。
经过详细地测定分析,他开始总结出来了乙班工人于惠顺在第一架轧钢机上缩短时间的经验;总结了孙良在第二架轧钢机上缩短了辅助时间和唐继国使轧钢周期缩短了十秒钟的经验。通过这些经验的总结和测定,一个鲜明的问题摆在李元辉面前了。
原来一根大型钢轨从钢胚到成品,要经过三部轧钢机钻过十一个孔型。根据测定结果:钢胚通过第一架轧钢机五个孔型需要四十一秒钟;通过第二架轧钢机四个孔型需要五十八秒钟;第三架两个孔型是四十五秒钟。那么第二架轧钢机要比第一架慢十七秒钟,比第三架慢十三秒钟。因此:如何再缩短第二架轧钢机十多秒钟时间,就成了保持三架轧钢机平衡和提高轧钢速度的根本问题。
困难没有难住李元辉,责任心使他感到了兴趣和产生了毅力。他每天坐在桌子前,咬着铅笔,思索着,研究着来解决这十几秒钟的问题。一天,他突然想起在1954年,苏联专家库加耶夫同志,曾经有一次在抢救热锯堵塞事故时,在第三架轧钢机上运用过双孔交叉进钢方法!接着他又一想,如果把这一方法运用到第二架轧钢机上,使第六孔和第九孔同时进钢,不是一下子就能缩短很多时间吗!而且第二架除了六九、二九孔交叉外,还可以七、九孔同时轧制。他想到这里,高兴得几乎跳起来。但是后来又发现了第七孔后面还有链式拖运机的划子挡在里边。要用双孔轧钢,既容易出事故,又容易出废钢,因此心里又凉了半截。
后来,他就和工人们一起研究,工人们听说要用双孔轧钢时,都很高兴。大家热烈讨论想办法,后来经过操纵工沈锡伦提出了只要保证轧钢机每分钟转一百转的转数,钢料就不会翻到轧钢机下边。另外操纵工陈德志和轧钢工班耀民提出了只要把七孔的导板往东斜,拖运机的划子早一点靠钢,就顶不上划子。经过大家想办法,双孔轧钢的先进方法就完善了。
二月八日夜间十点,双孔轧钢正式在大型轧钢厂试验了。无数的串辊像飞一样滚动着,拖运机有次序的翻转着。当两条像巨蟒一样的大红钢胚,同时穿过第二架的孔型时,厂房里发出了像雷鸣一样的欢呼声。
李元辉和工人同志们运用双孔轧钢的先进方法,提高了轧钢速度20%。全年可以给国家增产六万多吨重型钢轨,用这些钢轨可以差不多铺两条成渝铁路。


查看完整版本: [-- 青年轧钢工长李元辉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