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替秦皇岛港说话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56年10月 -> 替秦皇岛港说话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范荣康 1956-10-31 00:00

替秦皇岛港说话

第2版()
专栏:

替秦皇岛港说话
本报记者 范荣康
来到秦皇岛港之前,我还不完全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港口。这倒不是记者个人的孤陋寡闻。秦皇岛港务管理局杨子愚副局长告诉我,确实有许多人不了解秦皇岛港。唐山和锦州,算是离秦皇岛够近的了,可是港务局商务科在唐山和锦州开货主会议时,也有人说:“几条小木船在海上飘飘游游的,我们不托运。”
其实,秦皇岛港是个吞吐能力很大的天然良港。它同国内各大海港相比,还有一些独到的好处。上海港虽大,但是外边有铜沙浅滩,万吨轮船需候潮进出,每次总要耽误四个小时到十二个小时;塘沽新港虽是新建的巨港,可是泥沙为害,回淤严重,万吨轮船要在港外抛锚,起驳一部分货物,减少吃水,才能进港;秦皇岛港的水很深,万吨轮船随时可以停靠码头,四季可以航行。
秦皇岛港有一套比较全的港湾设备,这里有四十多公里的铁路线,有自己的调车场,有一百七十多辆车皮,有自己的蒸汽机车,有全国各大港口独一无二的电动机车。铁路线一直伸展到大小七个码头上去;其中五、六、七号码头可以停泊万吨轮船。货物可以直接由车装船,由船卸车。港区里有相当数量的仓库,货场,还有水厂、电厂、机械修配厂、船坞、挖泥船、引水船等各种设备。
秦皇岛港历史上的最高年吞吐量曾经到过四百五十七万吨,可是这些年来,它却苦于任务不足。1953年,交通部发下的年度计划指标只有吞吐六十万吨的任务;这一年的7月,港务局初步摸了一下货源情况,要求追加任务到一百万吨,但交通部还是一个六十万吨(实际完成是一百二十五万吨)。近两年来任务虽然逐年增加,但秦皇岛港还是吃不饱,待船现象非常严重。今年以来,全国各大港口都在闹堵塞,大连港和塘沽新港都经常挤满了船,堆满了货,周转不开,唯有秦皇岛港是个清闲的港口,1月到9月,哪个月也有30%几的工时是没有活儿干的。
任务小,经费少,港口上这么多的设备没有钱修理使用。电动机车和三台轨道式起重机都贴上了封条,机械修配厂的车床封了一批,调走了一批,两条挖泥船留下了一条小的,送走了一条大的。这些,都算好歹有了个处理。唯有码头和铁路,既不能用封条封起来,又不能调给别人用,更没有钱来维护;只得听任它日晒露淋,风吹雨打。久而久之,码头和铁路都因年久失修而受到损伤。最后,铁道总算仗着里程长,想出了一个挖肉补疮的办法:这股道坏了,把那股道的铁轨拆下来补上。至于码头,却是一筹莫展,只得眼看着钢筋混凝土结构上的裂缝一天比一天长,鼓起的地方一天比一天多。1954年以来,由于任务大了一些,经费多了一些,这种“自杀政策”停止了,但它所留下的疮伤,仍然没有治愈。
任务小,定员少,编余人员的处理成了大问题。政府代管初期,秦皇岛港共有职工六千多人,根据任务算下来的定员只需两千九百多人。于是,装卸工人们整组、整队地往外调,有的被调到森林工业部门去,有的被调到矿山上去,有的被动员回乡。几年来,就这样处理了两千多人。剩下的几百人没有地方调,组成一支修建队,打着“支援基本建设”的旗帜,出外承包工程任务。还有一批体弱的,也勉强组织起来,算是一支“生产队”,帮着干些轻便活。工程技术人员本来不多,整个秦皇岛港务管理局原有六名工程师,调走了两名,剩下的四名都是老人,今年的平均年龄是六十一点五岁。工程师们都富有经验,热情很高,可以培养新生力量。无奈年轻的工程技术人员也如凤毛麟角;经过力争,今年暑期才来了大学生和高中学生各三名,技术力量是青黄不接,技术工作也施展不开。
为什么秦皇岛港这样“不走运”呢?是哪个领导机关或者哪个领导人持有偏见吗?当然不是。那么,是不是秦皇岛港务管理局不努力,自己不争气,给淘汰下来了?也不是。秦皇岛港务管理局的工作虽然有缺点,特别是在技术工作上抓得很不够;但一般说来,他们的工作是比较深入的。这也是给“逼”出来的。政府管得晚,陋规多,管理落后,逼得他们改革,逼得他们虚心向先进港学习。这些年来,他们一直以“迎头赶上”自勉;现在确有几分“后来居上”的样子。论效率,它在全国各个港口是最高的,论成本,也是比较低的。
那么,问题在那里呢?问题在交通部门和物资部门怎样来认识运输合理化。
从港口腹地来看,秦皇岛港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它界于东北和华北之间,东北持大连作海运门户,华北有天津为水上咽喉。秦皇岛港夹在这两大海港中间,腹地狭窄,发展前途自然比不上大连港和天津港。可是,尽管如此,在秦皇岛港的背后,毕竟还有东北西部,内蒙古东部和华北北部的一大块土地。全国五大煤矿就有开滦、阜新两大煤矿在这块土地上。这块土地上的物资进出,从合理的运输线路来看,舍秦皇岛港莫属;秦皇岛港又有良好的基础,因而秦皇岛港还是有一定的发展前途的。
再从秦皇岛、天津、大连三个港目前的情况来看,大连港和天津港虽然也还有相当的潜力,但这些年来总要闹一阵堵塞,特别是今年,堵塞的时间更长。许多物资,孤立地从每一次运输线路的远近来比较,走大连港和天津港,是比走秦皇岛港经济、合理。可是,所有的物资都挤到大连港和天津港,造成这些港口堵塞,延长了船舶停泊时间,比起走秦皇岛港却是不经济、不合理的。特别是现在许多船只都在上海、大连、秦皇岛之间走“三角航线”,即由上海载货北上,到大连卸货,再空放到秦皇岛载货南下。这条“三角航线”,一方面加重了大连港的任务,造成了船舶运力的浪费;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秦皇岛港铁路运力的浪费,秦皇岛铁路车站因此得了个“排空站”的外号,他们约有90%的铁路车辆是从秦皇岛港空驶回去的。
可是,交通部门和物资部门在使用大连、天津和秦皇岛这三个毗邻的港口时,常常是孤立地,机械地从每一宗货物运输线路的远近来作取舍;而没有把整个北洋航线的运输量综合起来,结合这三个港口的具体情况,通盘规划,合理分配任务。在这种情况下,秦皇岛港受地理条件的限制,就使不上劲了。
最近,交通部注意了这个问题,从第四季度起,原来经大连港中转的,由上海运往鞍钢的矿砂,已有一部分改由秦皇岛港中转。这条运输线路,对保证鞍钢的原料供应,解决大连港的堵塞,都是有利的;在运费方面,由于减少回空的损失,也还是合算的。但是,对于如何使用大连、天津和秦皇岛这三个港口,其中主要是秦皇岛港应该占个什么位置,在认识上还没有完全一致。大连港务管理局对鞍钢矿砂运输改道是有意见的,天津港务管理局甚至认为开滦煤只有走天津港才算是合理的。
这些问题当然还可以进一步商榷,但从国民经济的整体利益出发,怎样才能节约运力、节约费用,怎样才能加速船舶周转,物资周转,却是刻不容缓的。对秦皇岛港说来,当前迫切需要的是一个全面规划。然而,全面规划,首先就要肯定秦皇岛港有没有发展前途,有多大的发展前途。这却不是秦皇岛港务管理局自己所能解决的。最近,任务多了一些,员工的情绪很高,各方面的积极因素都在活动。但谈到将来,多多少少又有些茫然,将来怎么样呢?还没有人能确有把握地回答出来。


查看完整版本: [-- 替秦皇岛港说话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