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地方工业不能离开地方需要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56年11月 -> 地方工业不能离开地方需要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王秀清 赵文正 1956-11-27 00:00

地方工业不能离开地方需要

第2版()
专栏:

地方工业不能离开地方需要
王秀清 赵文正
10月下旬,我们在临汾访问了地方国营临汾机械厂和公私合营泰记铁工厂。
这两个工厂里到处堆放着大量的产品和原材料。泰记工厂的场地本来不大,堆上这些卖不出的产品和原材料,就显得更加狭小了。工人们来往行走都不方便,时常发生跌摔碰伤事故。党支部书记王光明说:“这个工厂已有三十多年的厂史,公私合营以前,主要是制造和修理各种各样的农具:打包机、压花机、压面机以及犁铧等产品行销晋南各地。很多农民有了什么活都来找,可是现在不同了。去年公私合营后,做什么活,厂里做不了主,完全由上级统一分配任务。今年厂里做了一千五百部水车,就有一千部积压在厂里卖不出去,光积压的水车和原料就值十七万元,从4月至现在,一直在靠贷款过活。”
临汾机械厂比泰记工厂大一倍,全厂共有三百二十名职工,各种机械设备比较齐全,原以为情况一定比泰记好些,但当我们访问了厂长苏政同志后,却发现两厂大同小异。苏政厂长说:“我们经常是有人没货,有货没人。一方面是完不成计划。完成了计划也推销不出去。现在厂里积压的水车、蒸汽机价值二十多万元,积压的材料也是二十多万元。除把厂里的全部流动资金占用之外,还向银行贷了二十多万元。”
中共晋南地委工业部的同志向我们介绍情况时,曾说今年要在各县新建和扩建四十二个地方国营工厂。如果不建设就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农业生产的需要。而在访问了这两个工厂后,我们觉得似乎不是工业生产不足,而是生产有余,没有销路。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为此,我们又跑到地委农村工作部、供销社晋南办事处和手工业社。在这里同在工厂了解到的情况正相反。供销社生产资料经理部负责同志说:今年我们实际供应了农民各种生产资料达二千九百多万元,明年计划比今年增加20%。其中包括各种动力机器和新式农具二万五千多部。这些东西有很多是从全国各地采购的。临汾机械厂虽然能够制造山地犁;但我们今年与他们订购了三千部,到9月底一部也未出厂。手工业社生产技术指导科科长王新林同志说:“我们今年需要的很多机具落空了,经过压缩,明年最少需要五十四万七千元的手工业机械,至今那里也订不到货,今年为了买柴油机、煤气机曾跑遍了东北、上海、天津、西安等地,光路费就花了千、百元。”地委农村工作部更有满肚子的牢骚。副部长冬青同志说:“现在晋南农村有二万多部双轮双铧犁、一千四百七十一部播种机、二千来部柴油机、锅驼机等动力机器,另外还有十个拖拉机站,共计三百六十三部标准机台。农业机械很多,就是坏了没处修理。现在全区已有二十六台拖拉机停车四个月至一年以上。有三十一台的零件损坏了。因为这些机器不能及时修理,有六万余亩能用机器耕种的土地没有耕种。襄汾县一个农业社的煤气机坏了,因当地不给修理,曾跑到福建一个工厂去修理。因此,农业社社员普遍反映,农业机器好是好,就是坏了没处修。走到那个工厂都说没时间,顾不上。”这种情况,就连临汾机械厂和泰记工厂也是深深体会到的。正如临汾机械厂厂长苏政同志所说:“工厂的路子愈走愈窄,农业社来找我们,我们不理也很难过,但有什么办法呢?上级给分配的任务,你能说不完成吗?”
这些事实说明地方工业的生产任务同当地人民的需要之间存在着矛盾。地方工业应当首先满足当地农民和手工业者的需要,这是既定的方针,山西省第一次党代表大会也就此作了决议。但在实际执行中,这个问题却没有解决。山西省地方工业的领导机关往往只就全省、全区着眼,而很少注意到地方工业与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的关系。他们对工厂卡的很死,只是给他们成批成套的分配生产任务,厂内没有自治权。这些工厂某些领导干部也只愿成批生产,不愿做小量活件,认为修修补补,没有前途。这样,地方工业同当地人民的关系反而疏远了,当地人民的需要不能满足,地方工业的发展也受到影响,这个问题希望能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


查看完整版本: [-- 地方工业不能离开地方需要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