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不很公正的批评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57年02月 -> 不很公正的批评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萧时聪 1957-02-27 00:00

不很公正的批评

第8版()
专栏:

不很公正的批评
萧时聪
最近在报上接连有人提出一种批评,说近来有些人写文章,喜欢从中国古书上引证一个什么故事,然后发点什么议论,这已经成了一种新公式了。有一位作者甚至说,抢购古书的风气,也因之而起。
我先要说,从事情的一个方面说来,即从反对公式化、反对搬弄、反对东施效颦、反对“一股风”这个方面说来,我是无条件地拥护这一种批评的。每个提笔写作的人,不管他是作家或者不是作家,经常想起这一点不会没有好处的。
不过,我想补充一点,我觉得这个批评还不完全公正,或者用大家都比较习惯的语言:还不够全面。
怎么说呢?批评看来是针对所谓小品文和杂感一类文章而说的。这种文章,因为他“杂”,难免要上下古今,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都要扯到一点,如果完全没有这个特点,简单地说我表扬什么、反对什么,又与普通的一篇读者来信差不多,要使人感到枯燥了。我倒觉得,目前这类文章的主要缺点,正是由于大手笔们不大参与这种写作,而写作的人大多数是知识不深不广的人(恕我的直率,请这些同志用一种谦虚的精神来看这一句话吧),因而绝大多数的文章都没有运用我们民族文化遗产的能力,仅仅偶然几篇牵扯到了,我看,也远远谈不到是一种不良的倾向问题。
引用希腊、罗马,引用外国故实,似乎还没有受到过这样的待遇。就以近来的杂感、小品文、或什么几日谈之类文章来说吧,我看到更多的还是引用外国故实,有些还引得很勉强,不见得比引用本国故实要高明很多,或者高尚许多。
希腊的神话、伊索的寓言、伊利亚特、奥得赛、旧约在欧洲或者说在白色人种中,引用了成千年了,马、恩、列、斯也不知引用过了多少回,连我们也看惯了,不觉得稀奇。但反过来,看到人们、特别不是从故纸堆中钻出来的人也引用起“古书”来了,这当然就容易引起人们的某种不安,怕他们一知半解出笑话。这种好意的提醒,我以为是好的。不过,如果有人看到引用成千成万的外国故实而心安理得,看到几则引用本国故实的事就发生异样的感觉的话,那恐怕是稍稍有点欠公允的。
我以为,我们自己的东西,不怕多用,只要用得好。例如,寓言一类东西,外国的自然是常常引用的,但是引用中国的寓言也不见得就要比引用外国的寓言更令人难过些。不信,看看作家魏金枝等人所编译的“中国古代寓言”吧。他们把我国若干“子”书和史书上的寓言和讽喻故事收集起来,用白话改写成了五本小册子。试把这些东西拿来与伊索寓言比一比吧,在量上有二百多则,很是可观。在质上呢,至少我们的还有这么两个特点:一是取材的多样化,而不是单纯的禽鸟故事;二是极少雷同的,而在伊索寓言上这种情形却相当多。如果我们能够把它们像希腊神话、圣经一样地引用起来的话,我想我们是一点也用不着难为情的。
所以,问题不是不应该有更多的人在更多的场合下使用它们,而是要更通俗、更生动、更正确地使用它们,使古老的东西也为我们现代的人们发出一点光辉来。


查看完整版本: [-- 不很公正的批评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