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困难最怕勤劳人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57年02月 -> 困难最怕勤劳人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天语 1957-02-28 00:00

困难最怕勤劳人

第2版()
专栏:

困难最怕勤劳人
天语
在江苏省靖江县礼士桥这个小镇的一端,有一个很小的民生米厂。
去年5月间,我到过这个只有十六个工人、三个管理人员的工厂。厂长闻积良当时曾对我说:这个厂一古脑儿是四千元的资财,两个月前欠债倒有近一千元,几个月都发不出一文工人的工资……。
但是,到了年底,他们给国家上缴了一万三千多元的利润。
他们是怎样打开局面的呢?据这个厂的领导人员说:“全靠着党的领导和大家的努力。再有就是靠的两个字:一个是‘勤’,一个是‘俭’。”
勤劳打开了局面
说到勤,工人们向我谈得最多的是他们面向农村,从艰难中打开局面的事情。
去年上半年有一个时期,这个厂的加工任务不足,生产几乎全部停了下来。厂长就积极和职工研究解决办法。结果发现出路只有一条:在经营上,为农村服务;在厂内,依靠群众,勤俭办厂。
于是,趁着停工的时间,他们进行了关于地方工业的性质、任务和工农联盟的学习,接着都组织起来分头下了乡。在田间,在农业社,在农民的家里,他们一面了解农民的需要,一面宣传工厂的性质任务,和农业社建立联系。最后,一个门路找到了——农民们说,眼前大家最伤脑筋的,是养猪没有饲料,要是你们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那可太好了!根据这个意见,厂里就贷了一点资金,买了批原料碾起大糠来。经过又克服了一些困难,上门买糠的人一天比一天增加,到厂加工稻子的人也逐渐多起来。
这时,为社会主义改造高潮和工厂新面貌鼓舞着的工人们,又提出了“勤上加勤,俭上加俭”的口号。不管闲忙,工厂总要派出人去到农村里了解农民的要求,听取他们的意见来改进生产。一个“乡村四月闲人少”的日子,闻厂长在农业社里听到农民们说没有时间到厂里买糠和机米,回厂以后,他就和工人研究了这个问题。“他们忙,我们就送上门去!”工人们的这个建议很快就成了现实。除了开机生产的,其他的人都编成几个小组,把一车车、一担担的饲料送到农民的手上。这样一来,不但进一步扩大了销路,还同农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到厂里加工粮食的农民,厂里也热情招待。要吃饭,厂里就给代烧;路远实在回不去了,厂里就招待住宿……。为了使农民加工的稻子打得多、打得好,工人们研究改进机器一搞就是半夜,结果使质量、出米率都超过了标准。
一年来,就凭着工人们这样辛勤的努力,这个工厂赢得了农民们的普遍信任,博得了“米白糠细出率高,招待周到服务好”的光荣的评语。全年一共为农民加工了三百万斤统糠和三十四万四千多斤稻子,使淡季变成了旺季,亏本变成了盈余。
节俭奠定了根基
还在工厂处于艰难的境地的时候,有人曾向厂长建议请求上级贷给些款子,当时厂长就表示:我们还没有给国家作出一点贡献,怎么能反而要求国家分散建设资金来帮助我们?我们要靠勤俭节约来解决问题。
厂里办公只有一张桌子,厂长让会计在上面写账,自己要写个什么,就跑到那张饭桌上去写。有人说:“厂长,买张桌子吧!”他回答说:“要买的。不但桌子,我们要添的东西还多着呢。不过,就像一棵树一样,根没牢,本没固,要想青枝绿叶开红花,那是靠不住的。”
现在,这个厂的厂房也变了样了。全厂职工们趁假日休息或者任务不多的时候,就自己动手打土基,砌墙头。没有多久,一所烂旧的破棚子就变得又宽敞,又干净。
随着生产的发展,这个厂的职工福利也有了改进。工资不说了,一月两次照领;医药、困难补助也不说了,困难的人总会得到帮助。特别叫大家兴奋的,是住宿有了宿舍,吃饭有了饭堂、桌子,而且,洗澡也有了浴室。但是,都没有花了几个钱。
今年,江苏省的油米工厂因为去年农业歉收,原料供应困难,绝大部分厂子的加工任务不足一个季度的生产需要。但是民生米厂全年的任务已经安排好了。他们计划完成的总产值和上缴利润比去年还要高呢。


查看完整版本: [-- 困难最怕勤劳人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