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平顺按产量填窟窿办法介绍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47年03月 -> 平顺按产量填窟窿办法介绍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王巨林 1947-03-31 00:00

平顺按产量填窟窿办法介绍

第2版()
专栏:

平顺按产量填窟窿办法介绍
集体研究王巨林整理
平顺三区豆村创造了按人口产量平均分配的办法,在去冬的土地改革运动中被广泛采用。他的好处是标准明显,容易检查窟窿,过去分果实讨论中,往往说谁谁不行,应该分,究竟他怎样“应该”就不够具体明显,若按人口产量分配,一看几口人每口平均土地产量,就知道应该填多少,同时这种办法,也可避免某些干部绚私。这种办法尤其在土地质量好坏悬殊的地区最为适合,但这里附带说明的是因平顺老区他有多年的工作基础,特别负担工作的基础量评议较真实公平,若在新区或产粮评议尚差的老区,这种办法的使用就需要研究考虑。兹将这种办法扼要介绍如下,供各地参考:
一、确定标准
在分果实之前,首先要确定分土地的标准,让群众讨论如何分?怎样公平合理?自然就会提出土地有远近肥瘠之分,必须按产量才能合理,否则就会发生“撕扯不开”的困难。这样来通过原则,再以全村人口平均,土地产量确定标准,如口村每口平均土地三九亩产量六·三石,就根据这个标准来填窟窿。该村在分配以前,地主每口平均土地四·三六亩,产量一○石,富农每口平均四·二亩,产量九·三三石,富中每口平均四·四六亩,产量九·五石,中农每口平均二·九六亩产量六·六六石,新中每口平均土地三·七四亩产量四·○八七石,贫农每口平均二·二四亩,产量三·○六六石,赤贫每口平均土地一·四五亩,产量○·七三石。分配以后,赤贫每口平均土地二·七六亩,产量六·一石,分配上最好土地填起了窟窿,贫农每口平均土地二·七一亩,产量五·六石,亦补齐了窟窿。新中农每口平均土地二·七二亩,产量五·七一石,地虽没原平均数大,但换成了好地,产量增加一·七石,中农每口平均地三·一三亩,产量六·八七石,当中每口平均地四·二六亩,产量九·三二石(因抽典地少产粮二斗),这证明并未伤害中农利益。
如果遇到尾巴小窟窿大的贫瘠村,只能降低分配标准,也决不能损害中农利益。如三区,字岭村地主土地不多了,全村人口平均土地是一·七亩产量是四石,只好降到土地一·四亩产量三石多的标准来分配。分配时则是根据标准不足者补齐,超过者不分,总之这种办法是对填窟窿的平衡作法,并非全面推平的作法。
二、分配时应照顾的几点
根据这个标准,对烈军抗敌、赤贫窟窿尽先给填以外,还需照顾到许多细节。如对孤寡光棍的照顾的问题,在分配中常遇到老赤贫的老光棍,在分配时应照顾这点,如石城对光棍分配时,每口以一口半人分土地,以备结婚等,对人口较多而且少生产有办法之户,在产量平均少一斗半斗也就不再填补,在山货特产的照顾方面,原则是家家都有,但如果分了一契地,因特产收获较大,产量平均稍差者亦不填补,主要的还是好坏远近地的照顾,这个调剂是很重要的,如黑虎村贫农马富魁原有十八亩远坏地,在分配时就分给八亩好近地,一般对近地好地烈军属尽先调剂,这样在他们耕种与群众代耕均为便利。
三、按产量分配的具体方法
按产量分配主要是根据负担的地亩产量账,把全村的人口地土产量的平均数公布,此后群众的窟窿户或农会中选出评委会和原来的翻身委员会结合干部共同挨户按产量评议,把评议结果在农会公布,让群众通过,再进行分配,这样标准明显又使领导与群众相结合,分配非常公道合理,对果实分配也能形成群众性管理。


查看完整版本: [-- 平顺按产量填窟窿办法介绍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