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改进小学语文教材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57年04月 -> 改进小学语文教材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1957-04-30 00:00

改进小学语文教材

第7版()
专栏:

改进小学语文教材
编者按:本报编辑部在4月23日,邀请北京市十二位小学教育工作者座谈小学语文课本问题。到会的人对于现用的小学语文课本提出了许多批评和建议。其中最主要的意见是:小学语文课本的长课文太多,生字多,内容深;教科书选材有脱离国家和儿童的生活实际的情况;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教学质量不高。这些意见,对于今后改进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工作是有益的。现将大家的发言发表于后(按发言顺序),希望引起教育界的注意。
应邀出席座谈会的有:
郑芸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
 李云 西单区后达里小学
 郑光蕙 东四区豆芽菜小学
吕璋 东四区西中街小学
 杜怡芳 西单区第一中心小学
 吴枝瑞 东单区麻线胡同小学
陈云贵 东单区象鼻子中坑小学
 仝葆陆 崇文区上三条小学
 陈棠棣 西单大木仓第一小学
刘继芳 东四区一中心小学
 王葆鲁 东单区史家胡同小学
 萧毓云 崇文区下三条小学
语文课本课文长、生字多、内容深,练习时间少,学过不易巩固;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编教材的人应多接近实际、接近教师、接近儿童。
郑芸
小学语文课本的问题,总起来说是课文长,生字多,内容深。孩子学习负担过重,尤其是一、二年级的孩子,入学后,身体发育受到影响。
过去小学两年教七百字,现在要教一千五百字。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学生就得认二百七十九字,默二百一十一字;不要求默写的字以后也没有交代。第二学期学生要认三百七十二字,但是加上第一学期剩下的生字,以及复习课的新字,实际上已远远超过此数。学过的不再算作生字,有的字学生只见过一次面。因此,虽然要求学一千五百字,事实上不能巩固,只能识一千二百字左右。教育部要我们创造巩固知识的方法,但是练习时间很少,怎能巩固呢?
语文课本的课文太长,一、二年级有长达几百字的课文。例如“小猫钓鱼”一课有三百字,“白胡子老头”一课有九百多字,“森林老人”一课有四百九十五字,其中生字十六个,生词五个;五、六年级的课文也太长,“黄泥冈”一课长达八千多字,短的也有四、五千字。因为课文长,课堂上教师念一遍需要花十几分钟,孩子念一遍要二十甚至三十分钟。一节课总共才四十五分钟,朗读占去这样多的时间,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有些特别长的课文,教师一次不能讲完,必须分作几个教时去讲。
小学第一学期开始就要学习单词,如毛主席、工人、农民、米、面、稻子、麦子等等,一周内要学将近三十个单词。有些单词学过一次即不复现,积累词汇毫无意义,孩子最难接受。有些教师说:“欠孩子的这笔债什么时候才能还呢?”
许多课文文艺性太强、太深,不适合孩子的年龄特征,很难接受。例如初级小学语文课本第二册“小宝宝要睡觉”一课,说“……风不吹,云不飘,蓝蓝的天空静悄悄,小宝宝啊好好睡一觉”。这里描写的很美,但是孩子很难体会这种自然景象。又如同书“收麦”一课,开头说,“一大片麦地,望不到头。黄的麦子,蓝的天,在很远的地方接起来。……”这里,教师费了很大的劲讲解,孩子仍然不能理解黄的麦子怎么能够和蓝的天接起来。教师们建议,高年级的长课文和文艺性比较强的而又适合儿童年龄特征和兴趣的材料,可以附印在课文后面,作为课外阅读材料。
对于现用的小学语文课本不少人是有意见的,但是,过去大家不敢提。人民教育出版社爱听好的,不愿听反面的意见。听到不同的意见,他们就不愉快。
编辑教材是一件大事,我希望教育部能发动大家参加这一工作。我国过去旧的教材、教学法也有不少好东西,过去也有些编教材很有经验的人,应当把其中好的东西提炼出来,听听各方面的意见。对于教学大纲,也可以征求大家的意见,不要怕别人提意见。编辑教材的人要多接近实际,多接近教师,多接近儿童,不要闭门造车。只有这样,才能克服脱离生活实际,脱离教师、学生的知识水平,克服教条主义。对教材提意见,是为了六千万儿童学得的知识能够巩固,而又不损害他们的健康。
课文要多加插图。出版社要再版字典。语法和语文分开讲不好。
吕璋
一年级的课文太深、生字多,孩子学了不容易巩固。课文和练习所用的词、句有时不一致。例如课文中有一句“粉红色的花瓣”,而在练习中却写的是“开满了粉红色的花”。孩子们在课文中学到的是“花瓣”,而在练习中却用粉红的花,如果老师不加讲述,很容易使儿童念错。这样前边的新词刚巩固,后边接着又出现一个类似的新词,对小孩子来说是困难的。因为他们都是刚从幼儿园出来的七周岁的孩子,大一点的孩子知道得多了,当然就不成问题。因此建议一年级的课文和练习中所用的词、句应该一样。现在的小学课本前面都没有注上“第一课”、“第二课”等字样,孩子翻起来很费劲,要凭脑子记,建议加上。
三年级的课文有些需要配合图表来讲解,但是有些图表到处买不到。建议出版社出版一些,或者在课本上印上插图。
课文插图太少,而且有些插图画得不好。希望出版社根据课文的主题思想或最高潮配合插图。这样可以使学生通过直观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内容宽度还不够,教师进行课外指导比较困难。有些比较长的课文可以附在课本后面作为课外阅读材料,以便和初中一的课程衔接起来。
教师应该教学生查字典,但现在买不到好字典,只有一本四角号码的也不太好。过去新华字典很好,建议出版社再版。
目前有些简体字真不好办,给教师学生增加了负担。例如,“義”字的简写是“义”,按理蚂蟻的“蟻”字写成“蚁”是对的,但是简字表上没有就不敢让学生写。现在我们采取的办法是,书本上已有的简体字就让学生照着写,没有的就不让写。
有些词类的讲解现在和过去不一样了。例如“慢慢地”这三个字过去一直讲解为副词,现在说应该讲解为形容词。又如“好人”中的“人”字,过去讲解为主要成分,现在则讲为中心词,也不一样,我觉得一般地讲还可以,但要掌握规律就太难。
现在把语法和语文分开来讲不大好。有这样的说法:语法是科学,语文是文学。讲科学时不讲文学,讲文学时不讲科学。譬如“我又一次地紧紧地愉快地握了孩子的手”这样的句子,如果孩子难于理解,我们可以这样说:“我”是主语,“握手”是谓语。学生容易理解。如果讲语文课时不联系语法,学生就不易理解了。
此外,学校要求学生笔直地坐着听课,我觉得不大好。孩子连着这样上几堂课太吃力,影响学习效果。我建议上课时在能集中精神听讲的要求下,孩子坐的姿势可以适当变换。
学生学习识字应该由浅入深,逐渐增加。三、四年级常识课太多,童话、革命故事太少。
陈云贵
一、二年级学生要学习一千五百个生字比较困难。过去对小学一、二年级学生要求学会七百字,那时学生学了还比较巩固。现在一下要求学一千五百个,孩子吃不消,实际上这一千五百个字中学生只能学会一千三百字左右,加上一、二年级教师在教生字时没有衔接好,不少学过的字,到了三年级又成了生字。
让孩子先学许多词组不太好,一来孩子小,记不了这么多;二来有许多词组在以后的课文中再也不见面,根本用不上。
一年级前学期“大萝卜”一课太长,生字多。教师为了使孩子能巩固这些字,提心吊胆,费很大劲,想尽办法来帮助孩子巩固,不少孩子的家长也在家里帮助孩子温课,但是效果并不好,30%左右的学生不能巩固全部生字。我们认为,一年级孩子学习识字,应该由浅入深,逐渐增加。让这么小的孩子学这么多的字是不太合理的,事实上已经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
二年级课文中要求四会的字——会读、会写、会讲、会用——没有和一年级连贯起来,加上孩子们由一年级升到二年级时又带了许多没巩固的生字,因此到了二年级,生字就加多了。这样,一年年升上去,孩子的年级虽然升高了,但是基础没有打好,许多生字、词、句都没巩固好,到了高年级,教师还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来给孩子们补课。不少五、六年级的教师埋怨低年级的教师没有给孩子打好基础,实际上,低年级的教师意见也很多,真是有苦说不出。
三、四年级的常识课太多,童话、革命故事的体裁太少。五、六年级的课文太深,而生动丰富的辞汇却很少。如六年级的“党费”这课书意义较深,教十几岁的孩子不大合适,教材应结合儿童实际需要。
有些课文在描写一个好孩子的事迹时,前后不大一致。如“米嘉的五分”一课,前面的课文叙述米嘉改正了错误,变为一个好孩子,可是在以后的课文中,又说米嘉有了不好的行为。我认为在课本中出现一个好孩子,应该从头到尾都突出地写出他的好事迹,以便在孩子们的头脑中树立一个典型,随时随地去模仿这些好孩子。如果几篇课文描写一个人物的行动不一致时,就容易使孩子们模糊,不知道怎么是好。
五、六年级的语文教材,在深浅难易的编排上,有些课文不够恰当;五年级有些课文嫌深,六年级有些课文同五年级比又嫌浅。希望多选一些尊师、敬长和热爱劳动等切合儿童生活实际的文章。
刘继芳
语文教材和其他科目教材一样,应该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给予儿童知识,同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五年级的语文,有些课文深了一些,拿到六年级去讲比较合适,但在六年级的教材里,有些课文的内容或出现的新词的数量,比五年级的教材又浅了些。其次,现用的语文教材似乎忽略了指导儿童写作的文章和应用文,如书信、日记、请帖、读书笔记等。今后编写教材时可以适当地多选一些篇幅简短,结构、段落清楚,便于儿童模仿的文章。这样的文章只要内容好,在进行指导写作的同时,一样可以进行思想教育。篇幅长的文章,可以附在教材的后面,作为课外阅读指导教材。在文章的内容方面,我们希望选一些关于孩子们尊师、敬长和热爱劳动等切合儿童生活实际的文章,便于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在低年级的语文教材里,哪些生字、新词要求四会,哪些不要求达到四会,这个界线教师们不明确,很难恰当地掌握。我们希望在今后编写教材时,最好能在课文的后面附表说明,以便教师掌握,进行教学。并希望在三至六年级的语文教材里,把每课出现的生字、新词作一统筹安排,不要忽多忽少,并且列一生字、新词表附在每册教材的后面。
语法教材,我们觉得编排的不够系统,内容太深,术语又常改变,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我们希望能够编写一本系统的与课文有联系的语法教材。
希望编教材的同志深入生活
李云
四年级的语文教材太深,不适合学生学习。如“欢呼宪法的诞生”、“小音乐家杨科”和“中国最美丽的大公园”等。“小音乐家杨科”一课,需要理解和运用的词汇就有五十个。规定六节课教完,结果教了七节课,才算结束了。因为文艺性太强,难理解的词汇多,刚从三年级升到四年级的学生很难掌握。
五年级第二册“春姑娘”、“青年农民和布谷鸟”两课,最好编排在第三单元来教才合适,因为在开学的一、二周还看不到春天的景色。上学期授课日数较少,五年级第一册语文,最好删去一、二课才合适。
语法教材和语文教材联系不起来,学生学到的知识不容易巩固,练习的材料也比较少。
据一至六年级教师和学生家长的反映,语文教材课文太长,词汇多,孩子们学习很吃力,希望编写教材的同志经常深入小学校,体验小学生的生活,了解他们的需要,编写孩子们喜欢的教材。
注音字母课本使孩子们感到很为难,可以考虑先让孩子们学习一些熟悉的辞汇,逐渐再用合适的方法教他们注音。
杜怡芳
我要说的是小学一年级的注音字母教材问题。1956年起教学注音字母改为“分析综合”的教学方法,说这方法“科学”,可是学生伤脑筋,教师伤脑筋,许多家长也感到莫名其妙。如教“?”、“幺”两个音,必须先从一张小孩照镜子戴帽的图,分析出一句话,从一句话里分析出包括几个辞,又从带有新音的辞里分析出音节,再从音节“戴”里分析出音素“?”、“?”,最后才从“?”找出“?”的音。孩子们当堂学会“?”的发音,如果忘了,就要一步一步往前推,才能想起这个音来。教师们一面教一面感到难过,刚从幼儿园上来的七岁的孩子,要叫他们接受这样复杂的“拼音训练”,如何吃得消!更使人想不通的是,为什么不先选第一声的字,而要先选第四声的字?这样的“科学”方法,自然教师也是“现蒸热卖”的,也不管学生能不能接受,反正都得拿着教材像猜谜一样地琢磨着去教。效果如何呢?当堂检查,有些学生就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只看一幅幅小脸上尽是为难的表情。孩子回到家里复习时,家长们觉得很奇怪,怎么姐姐学的挺好(过去学的),现在弟弟却学的不好,弟弟并不比姐姐“笨”啊!急得没办法,有的教师就偷偷地用旧法——用代表一个辞的简单图画分析出音来的办法教学生读音和拼音,教的容易,学的效果也好。这就值得研究了。我们的要求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注音字母,不拐这样多的弯不是也可以吗?我还想,刚从幼儿园上来的孩子们,可以考虑先让他们学习一些他们所熟悉的辞汇,逐渐再用合适的方法教他们注音。
应用文太少。有些课文内容互相重复。有的课文连教师也不懂。
仝葆陆
语文课本选的文章应当是范文,但是,由于课文长,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不会运用。语文课本里的应用文也太少,书信三年级有三课,六年级只有一课。过去课本上有“读书会”的请帖、“读书会记录”、“开荒日记”等课文,现在的课本都没有了。这样做不好。因为有些高小毕业生考不取学校,是要参加生产劳动的,多学点应用文,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就能够运用。
四年级的语文课本里一般常识太多,而且多偏重于自然常识,相比之下,历史、地理方面的常识就太少了。常识的内容有些重复,如“松树为什么不生长”和“植物的生长”、“植物怎样吸收养料”等课的内容就相互重复。
有的课文选的材料连教师也不懂,教起来很困难,像“万能的架工们”一课,教师都没见过它是个什么样子,插图又没有说明,怎么能给学生讲清楚呢?
语文课本文艺性很强,“文学语言”多,孩子们熟悉的、常用的语言少。建议:出版统一的参考教材;五、六年级的课本每课前要有顺序数;语法和语文融合在一起讲,编写教材要考虑整套课本课文的系统性。
王葆鲁
小学语文课本的长课文多是个问题。以五年级用的第一册来说,共二十一课,七十六页。如“千锤百炼的第一次”一课有八页之多,其他六页、七页的也不少。六年级第一学期用的语文课本共十九课,一百三十九页。其中第三课“党费”,有十四页多。这些课文的特点是“文艺性”强,而且可以说“文艺性很强”。可是这些课文的编者只考虑到“文艺性”,没有考虑到学这些课文的是孩子。那些长的课文,不要说在规定的时间里孩子念不完,就是教师有的也念不完。
还有生词多、“文学语言”多的问题。有些课有四、五十个生词。孩子们消化不了,如何能希望有好的教学效果。在语文课本里,孩子们熟悉的、日常需用的语言少,只好去学“文学语言”。结果是,学会了搬用半句半句的“文学语言”,弄得教师啼笑皆非。孩子回到家里说起来,家长也啼笑皆非。在这些“文艺性很强”的课文中,还有不少外国的故事,同时也有不少翻译的语言。那些一长串的外国孩子的名字,学生念也念不清,还谈什么了解课文中人物的性格,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中国有许多好孩子的故事,为什么不可以多选一点呢?还有,这些长课文也选的很不全面,应用文就很少。
我建议:第一,出版统一的参考教材。教师要掌握课文的意义才能教学生。有时候,教师为了弄清课文的意义,要费许多时间东去找参考教材,西去找参考教材。有时还很难找到,即使找到了也不一定合适。如五年级的“两面红旗”这一课,究竟说的是“生产要紧”,还是“红旗要紧”,也不知道它的基本思想到底应该是什么。这就很需要有统一的参考教材加以肯定的分析。第二,五、六年级的课本每课没有顺序数一、二、三……,这对教学很不方便。我就想不出加上顺序数有什么坏处,为什么一定要把它去掉。把目录摆在全部课文的后面,对教学也很不方便。第三,语法和语文应该融合在一起,尽可以在一个单元教完以后接着讲有关的语法,这样可以既使学生学了语法,又同时复习了课文。语法的练习也可以用同一单元的内容。语法本是为了使学生掌握语文的,硬要把它们分成两回事,事实证明对学生好处不大,只是使学生感到两者都很神秘似的。第四,应该考虑整套课本课文的系统性。要让学生掌握那几方面的知识,共计多少字、词,如何循序渐进地安排,浅的如何同深的衔接等,都应该考虑到。异体字也有问题,有的在这一课这样写,在另一课却又那样写,学生要问,教师没法回答,希望统一起来。第五,课文应该适应学生的年龄等特点。如课本中“这是我的妻子”、“嫁给我吧”等等语句,特别是谈成年男女间的一些事情的,给十二、三岁以下的孩子们学习,是否合适,很值得考虑。课本中选用的童话,也应该严肃,不然会起坏作用。
课本分量太重,规定太死,教师没有时间注意同音异义字辞的讲解。课本的印刷字体要统一用正楷。
郑光蕙
我的感觉是,以前教语文有工夫注意到同音异义字辞的讲解,现在注意不到了,原因是现在的课本分量太重,规定太死,所以只能赶着教。教师感到紧,学生也紧。孩子们紧得那可怜样,看了真叫人难过。尤其是二部制的下午班,天一热,更紧得使孩子们受不了。孩子们一紧就休息不好,休息不好就更容易紧,学习效果更不好。
像现在这样“文艺性”很强的课文,每一单元该复习什么,课本里应该列个提要,以便教师掌握。如二年级的“三只熊”一课,不知教给学生的是什么?这个故事在幼儿园也讲的,据说是为了使孩子们受到“大、中、小”观念的教育。那么对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是为了什么呢?我就感到不好掌握。再如“斑鸠给歌唱的黄莺伴奏”这样的描写,又是告诉孩子们什么呢?斑鸠的外形、生活习性等,孩子们并不熟悉,而且教孩子们如何理解“伴奏”呢?恐怕许多教师也讲不清楚。同一课本,前一课中说的“黄莺”,到了“黄鹂和山雀”一课,又说“黄鹂”其实就是“黄莺”。这是为了丰富学生的辞汇呢?还是为了什么?
语文课本中常识性的内容也太多。特别是三、四年级的太多。有许多常识却又是地方性的,南方的一些东西,北方人没见过就很难懂得。如四年级“人和水的斗争”一课里,有“水碓”一辞,我们就没法理解,虽然找到了参考书,讲的时候给学生画了图,学生仍然不懂。
课本的印刷字体应该统一用正楷。现在有的用仿宋体,有的用非楷体的其他写法,孩子们学习起来就感到很复杂,同一个字为什么一会要多一点,一会又少一笔,问教师,教师也回答不上来。
教材中可以供给学生练习作文时参考的范文太少。现在教材似乎是为了培养孩子们成为“小教条”,实际的效果也正是这样。可以看到,不论“口述”、“笔述”,学生们练习写的都不是自己所熟悉的辞汇和生活,而是课本里学到的教条主义气味的辞汇和大人的生活。
孩子们读了许多“文艺性”强的课文,可是能够使孩子们受到品德教育的地方实在太少。实际上,现在孩子们的品德教育是很值得注意的。
孩子们作文不好的原因在哪里呢?主要是语文教材偏重于文学,忽略了基本知识教育。
吴枝瑞
教育部门对教师的要求过高。有不少教材脱离孩子们的现实生活。如“两面红旗”一课,它是描写在工厂里发生的故事。不仅孩子没有工厂的生产知识,而且连教师也是没有工厂生产知识的,再加课文太深太长,孩子们理解不了。但是教育部门在东单区公开教学的评议会上,又要求教师在讲授这一课时,要种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种籽,这是有困难的。参考资料上也没有好办法,教师又不敢随便乱说,这真是难于上青天。
现在,孩子们的朗读真好。可是孩子们的作文不好,句子不通,把前后毫无联系的辞句拼放在一起,也不能说明问题,错别字连篇,而东单区教育行政部门要求孩子们的作文每篇都得在二百字以上。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是语文教材偏重于文学,而忽略了基本知识教育的结果。我们不反对给孩子们以文学修养,但不能把它当作中心。
方言土语太多,给教学造成不少困难。希望今后再编写教材时,把课文中的方言土语,尽可能地换成一般人都能懂得的辞句。
小学课本中的古典文学太深了。
陈棠棣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典文学太深了。高小语文课本第四册有三首诗。一首是“夜思”,说“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学生还可以懂。而“前出塞”说的“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学生就很难理解了。
语文课本的许多语汇,都不是常用的语汇。像“蓦地”“霍地”等等这样的语汇,就不如用“突然”或“忽然”好。另外,土语不好懂,应用标准语。
六年级的语法不够系统,衔接不起来。四年级的语法较深,不容易理解。
萧毓云
六年级的语法没有前两年系统,衔接不起来。过去语法中就是主语和谓语,主语和谓语里边都有主要成分和附加成分。现在则改成主语、主语成分、谓语、谓语成分、中心词和附加语,其实内容和过去一样,但由于术语改变了,学生学起来前后不一致,容易混乱。过去讲联合结构句子时,是从句子的关系上来分析的,如从并列的、因果、假设条件等等关系上去分析。那样讲,学生还容易理解。今年这部分材料就没有上年的好了。
四年级的语法比较深,不容易体会。如:方位词、趋向词和介词等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同时,语法内容和语文课本的内容联系很少。拿标点符号来说,四年级两学期的语法课中只有最后一节谈标点符号,学生所学的语法知识因无经常的练习机会,得不到巩固。四年级课本第八册中“欢呼宪法的诞生”一课课文长、含义深,十岁左右的儿童不容易理解。
三年级课本第六册长课文中带生字的新词太多,孩子学了不容易巩固。如第十八课的生字就有二十四个。一、二年级的课本每单元后边有练习,而三年级就没有了,最好还增加,使儿童对学过的课文有复习的机会。又,一、二年级的语法和课文是结合讲的,到三年级就分开讲了,儿童接受比较困难,最好还是结合起来讲。


查看完整版本: [-- 改进小学语文教材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