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农民和大帅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57年05月 -> 农民和大帅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崔嵬 1957-05-30 00:00

农民和大帅

第7版()
专栏:

农民和大帅
崔嵬
“宋景诗”的修改工作完成后,我曾企图冷静地回顾一下我第一次在摄影机前的表演生活,吸取经验,以备将来有可能进一步地探索到正确的创造道路。但是,作为一个演员,在片子映出之前,在还没有获得把观众当作一面镜子的机会的时候,仅仅依靠本身的感觉和估计来衡量自己,将会带有主观和片面的危险的。因此,目前我还难以写出我对宋景诗这个人物形象创造的可靠的经验,只能谈一谈我创造这一形象的意图。
当我接受扮演这一英雄人物的任务后,我曾力求自己遵循着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正确地表现现实。我仔细地研究了宋景诗起义的有关材料。我认为:我所创造的形象,首先,他必须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具备着我们民族的优秀品质——淳厚而真诚。这样,才能使这一典型人物具有普遍的现实基础,才能使人信服。其次,这个普通人,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领导着人民向阻碍历史发展的恶势力作坚决的斗争,在斗争中逐渐成长起来的。这就是英雄,人民的英雄。
演员在扮演角色的时候,他不仅要正确地认识角色,更重要的是:他必须相信自己的角色,甚至要感觉到他。只有这样,才能产生一种信念,帮助演员沿着角色的贯串动作线达到最高任务。
演员要做到相信自己的角色,常常要努力通过曲折和困难的道路。他必须深刻地研究剧本的主题思想,社会背景,人物关系,以至于阅读与角色有关的一切资料。在表演现代人物时,还可以到与角色有关的生活环境去观察、体验,甚至去找寻自己所希望的形象的影子。
宋景诗虽然是近百年前的人物,他的时代虽然已经过去了,然而出乎意料之外的是,当我们到他的家乡——山东堂邑小刘贯庄访问和调查的时候,却获得了并不低于直接观察所能得到的成果。
当地的群众对于宋景诗怀着莫大的敬意和怀念。他们对他不称名道姓,而叫“大帅”,或是“俺们的大帅”。他们描述了宋景诗的作风、思想和战斗生活。他们无尽无休地谈着,欢乐而又兴奋,好像他们曾经生活在那个时代一样。在那种情境中,不仅使我深深感觉到一个革命领袖在群众的心灵深处所产生的巨大的影响,而且也使我真正理解了群众和英雄的关系,以至更进一步地相信了自己所要创造的形象。
群众对于这个农民英雄的推崇和爱戴,给予我们的感受是强烈的,晚上,当我们送走那些自动前来为我们提供材料的老乡后,我们常常激动得不能入睡。以后,当我们回到上海进行拍摄时,那些感受,总是在我们的心里回旋,并形成一种推动我们创作的力量。我永远不能忘记,在卫河宋营的一场戏中,当宋景诗下令处死一个强奸了妇女的黑旗时,群众对宋景诗阶级的崇高本质的讴歌。那时候,宋景诗正在和乡亲们饮酒庆祝打败了胜保的胜利。乡亲们把这个犯罪的战士抓来了,宋景诗听完战士们的报告后,愤怒地抓起桌上的酒碗,想要打过去;但是有一种思想在他脑子里一闪,他没有力量打出去了。“他的犯罪,和我因为打了胜仗而放松军纪是分不开的。”痛苦和愤怒,在他的心里交织,他把手里的酒碗捏碎了!这一动作,相当真实地刻划了宋景诗性格的重要的一面。
这场戏拍过已经两年了,但直到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当时进行这一单位的准备时,我所获得的力量(遗憾的是,因为片长的关系,已经把这场戏删掉了)。
长期的农村生活,也帮助我比较容易地接近这个角色。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我一直在根据地,和农民生活和战斗在一起。环境使我不仅熟悉他们的生活,而且对他们的思想感情了解和体验得也比较深。如果说许多老朋友鼓励我扮演宋景诗是因为我的性情和体魄和他有些相近,倒不如说因为我熟悉农民,特别是熟悉那些从田庄走上战场,创造出英雄事业的八路军战士。这些难得的生活经历,帮助我探索并感觉到了角色的最重要的东西。
宋景诗外号“大丫头”。因为他性情柔顺、温和,像个大姑娘,而且是个孝子。但是他对敌人却是毫不留情的。老百姓说他在和清廷、地主斗争的时候,是“心硬手狠,宁折不屈”。这是他性格的两面,同时也是一个革命战士的阶级本质。他的动人处,就在于他是一个典型的农民,也是一个普通的农民。而当他成为“大帅”的时候,他仍旧保持了农民的朴实、真诚;他仍旧生活在农民中间,为了农民战斗。
我在创造这个人物的过程中,非常自信地坚持了自己的这种理解,而且想把这种理解传达给观众。
当然,我们应当承认,理解仅仅是创作的开端和理想,更重要的是把这种理解,通过角色的行动表现出来。理解能力也必须尽可能与表现能力统一起来,否则案头工作就变成纸上谈兵了。但是我以为理解还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演员不可能离开自己理解的基础进行创造,如果他对主题和角色理解得深刻而正确,即使他的表现能力只能传达他所理解的很少的一部分,这一部分也是可贵的。否则即使他的演技非常吸引观众,而理解是错误的,这种错误将会随着他的技术水平,正比例地影响观众;而且在一般的情况下,因为缺少了正确的基础,他的创作往往会变得软弱无力。
宋景诗在拍摄过程中,虽然对这样一个人物有不同的看法,对如何创造这个人物有过论争,然而我却努力坚信了自己的观点。我没有想到他是英雄,也没有把他当作大帅,只是想把他演成一个普通的农民。但是,长期的脱离舞台,以及在镜头前经验不足的弱点,减弱了我坚持信念的力量。就这样在杨树林边这场戏中,造成了在我主观上认为不可补救的损失和遗憾。
当宋景诗明白了清廷、地主和外国强盗已经结成了连环亲(三角联盟)的时候,他知道再像过去一样“各敲各的锣鼓,各打各的仗”,就要和张继善(宋景诗同时代的五大旗领袖之一)他们遭受到同一的命运。于是他坚决地率领黑旗投奔当时革命的主流太平军。在路上他打败了追赶他的清廷大将恒龄,并用扬土计歼灭了英国强盗克乃和他的洋枪队。他们正在杨树林边欢庆胜利的时候,阎三老头来报告他的母亲和妻子在撤离小刘贯庄后,被柳林团杀害了。导演应当如何来处理这场戏?演员又应当用什么样的动作来表现宋景诗的悲痛呢?
现在影片所出现的画面是:宋景诗听到这不幸的消息后,一个晴天霹雷把他打昏了,但他还是努力忍住,挣开搀扶他的手,跑开去;然后他背着大家慢慢地跪下,惨叫了一声“娘”,哭了出来。
这样处理和表演,是根据这样一种见解来安排的:有人认为这时候宋景诗已经成为大帅,他的最亲爱的人虽然被敌人杀害了,但他也不能在战士面前放纵自己,必须抑压着自己的情感,跑到背人的地方去,然后低低的哭了出来。这种见解,乍看起来似乎满有道理,但是这场戏在银幕上放过后,我敢肯定这种见解是概念的,这样来处理,既没有从人物的个性出发,也没有尊重历史的真实。
农民之所以称宋景诗为大帅,并不意味着他已经是统领三军、纵横天下的将军。这是群众对于自己领袖的敬爱的称号。当然我们应当承认,宋景诗从陕西打回来,已经有了相当规模的武装力量;但不管他创造了什么样的业绩,他总归是个农民,是个孝子。最亲爱的人惨死了,他还能在这种情境中想到自己还是个大帅吗?不可能!绝对不可能!听完这个可怕的消息后,他可以挣开搀扶他的手,冲到一边,但他决不是慢慢跪下去,低低的哭泣,而是抢天呼地的哭泣,用头撞着树干号哭!然后他昂起头叫着“柳林,柳林”……他拔出了腰刀!
我以为这样处理和表演,才是宋景诗的性格,才是一个农民和孝子所具有的感情。
现实主义地表现现实,具体体现在这部历史传记片的工作中,首先意味着,必须运用马列主义关于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关于人民创造历史的论点为基础,来解决和处理人民群众和他们的领袖——英雄人物的关系。
我坚信这一论点;而且我在宋景诗的家乡时,曾经有机会证实了这一论点的正确和伟大。
许多老年农民在述说宋景诗起义的故事时,还介绍了当时的社会情况“……那时候,庄稼人真苦啊,俺老一辈子说闹荒年,捐税又重,谁家能吃上地瓜秧子,萝卜叶子就算好的,有的连多少年的皮套(牲口拉车用的)都煮着吃了……人们没法过了,就“闹漕”,抗粮,人家都说俺们这一带的人野,不野怎活,那时候俺们这里抗个粮,闹个漕,像赶集似的,经常事……”这些述说,一方面说明了“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真理,另一方面也证实了当宋景诗还没有成为反对清廷、地主的领袖的时候,他已经被经常的闹漕、抗粮所影响了!这就是“时势造英雄”。这就证明:人民中间所产生的领袖人物,只有在客观给他准备好了的社会条件下,才能使他显露出来,才能使他有所成就。
这就是“人民创造英雄”!
这些论点帮助我正确地认识了自己所创造的形象。并引导我获得了角色的最本质的东西。


查看完整版本: [-- 农民和大帅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